#
#
#

        贝聿铭诞辰日举办“人生如建筑”展

        作者:厉亦平2025-04-27 08:25:19 来源:美术报

          苏州博物馆(2000–2006)大厅框起了花园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观,苏州,2021年。 摄影:田方方。M+委约拍摄,2021年。©田方方


          以特别的方式向这位建筑巨匠致敬

          贝聿铭诞辰日举办“人生如建筑”展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是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香港M+联合主办。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其青少年时期曾在上海度过,这次展览将其经典作品带回上海,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大主题,堪称对贝聿铭建筑生涯的一次全面回溯。展览于4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而这一天恰是贝聿铭的诞辰,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这位建筑巨匠致敬。

          ——编者按

          传奇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1917–2019)在中国家喻户晓,也是上世纪至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美藉华裔建筑师。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建筑类奖项。

          从业70年间,他主持的建筑项目横跨辽阔地域,广受瞩目,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现代化改造计划、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地标性项目,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史与当代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

          “重返”建筑生涯的起点上海

          贝聿铭说过“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他与上海的渊源极深,这不仅是一座见证他童年成长的城市,更是他建筑梦想的发源地。

          “人生如建筑”展,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上海,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初中)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这段经历成为青年贝聿铭接触现代建筑的契机。

          少年时期的贝聿铭在上海接触了全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在周末他常和朋友们乘车去闹市区游玩,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或是去桌球房打桌球。而真正让他萌生成为建筑师梦想的,是1930年代那座在上海拔地而起的国际饭店。在当时,这幢建筑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非常豪华,仅高级客房就有200多间。这让当时的贝聿铭感到无比震撼,他每个周末都会到现场,迷恋地看着大楼渐渐升高的建造过程。贝聿铭内心真正萌生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念头,正是始于那时。

          上海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正经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巨变,成为他接触现代建筑的契机。

          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苏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论文中,他提交了“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飞檐翘角式大屋顶设计,他构思出一座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结构,外覆大理石饰面。博物馆展厅围绕景色优美的庭院而建,使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殷殷回应着上海的城市建设。尽管该项目未建成,但体现了他对上海的关注以及将自己的建筑理念应用于上海的思考,联结着贝聿铭与上海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他多次到上海,对虹桥开发区世贸商城、中欧管理学院等项目进行指导,还到同济大学举办讲座并担任名誉教授,打开了建筑学术的世界窗口,培育了新一代建筑学人。贝聿铭在上海的代表性建筑是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它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是贝聿铭的“遗作”。其设计最初于1992年为西班牙所创,后在上海得以实现。建筑由两座呈平行四边形的塔楼组成,彼此相向而立,顶部以旋转错位的四角锥体轻巧相连,形成拱门形态。外立面上采用了标志性的X形斜撑结构,既延续了贝聿铭经典的几何造型与结构设计,又适应了现代办公的需求,反映了新时代建筑的审美特点。

          PSA馆长龚彦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诞生在流动的文化中。疏离没有沦为乡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和客户需求。谦逊、务实、睿智、给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

          展陈巧思全方位展现

          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穿梭于展厅,观众可以从不同视角感受作品的韵律变化,远观而近取,如同在一场“建筑交响曲”中漫游。据了解,在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上,展陈设计师、建筑师柯卫借鉴了贝聿铭尤其热爱的巴赫的“复调”,展览以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方式被“谱写”出来。

          此外,展陈设计还以苏州园林“借景”的手法,将光影巧妙贯穿在整场展览的体验之中。展厅内设置了形态各异的“取景框”,观者站在框外可以看到层叠交错的展品组合,宛如穿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扇扇门。移步异景的设计巧思,也为观众提供了如同在园林中漫游的多重视角。

          六大主题打破线性叙事逻辑,采用文学中的“伏笔”策展逻辑,在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的同时,更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主题展示贝氏成长和修读建筑学的经历,为他日后能够挥洒自如地融会不同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奠定坚实的基础。“地产和城市再开发”揭示他任职于纽约房地产商韦伯奈普公司这段鲜为人知的事业经历,以及1960年代他在美国及后来在美国以外地区,参与的综合用途规划、住宅和都市活化项目。“艺术与公共建筑”聚焦其设计的博物馆,以及他与亨利·摩尔、赵无极等艺术家的紧密合作。这一部分展现了他认为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艺术与建筑之间展开对话的重要性,足见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厚情感。“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揭示贝聿铭如何凭借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解决问题的高明方式,以及对客户需求的敏锐体察,在许多重要的委约项目中成为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材料与结构创新”展示了贝聿铭及其团队在采用材料和施工方法上持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对混凝土、石料、玻璃和钢材的运用。“以设计重释历史”探讨他长期以来对于——根据不同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那些——设计现代建筑的浓厚兴趣。他将文化和历史建筑原型去芜存菁,从中获得满足现代需要的形式与空间策略。

          贝聿铭曾表示“艺术博物馆并非纪念碑,应设计成吸引公众纯粹享受艺术的地方。”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7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