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远地产张雅卓:住宅的本质是“生长的容器”

        作者:admin2025-04-11 16:05:02 来源:中国建筑艺术网

          华远地产张雅卓:住宅的本质是“生长的容器” 

          ——对话产品战略家眼中的居住未来

          在房地产行业从“规模至上”转向“品质为王”的转型深水区,如何定义“好房子”?当政策端持续强调“三大工程”建设,市场端呼唤居住体验升级,企业该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商业逻辑?近日,本报独家对话华远地产产品中心总经理张雅卓,这位被业内誉为“居住场景革命者”的资深产品人,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给出了她对行业趋势的研判与华远的实践答卷。


          一、反思与觉醒:“标准化交付的时代该终结了”

          中华建筑近年多地出现业主收房后大规模拆改精装修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张雅卓:这本质上是一场“时代错配”。过去30年,开发商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居住问题——标准化户型、模块化装修、快速复制,这套体系曾推动城镇化进程,但如今已与真实需求脱节。当“Z世代”开始买房,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家庭结构从“421”转向更多元形态时,房子却还在提供“均码”产品。

             华远做过一项调研:业主拆改精装房的核心动因,不是审美差异,而是空间功能无法适配人生阶段的变化。这让我们意识到,住宅必须从“交付产品”转型为“生长容器”——它需要包容新婚的浪漫、育儿的琐碎、养老的从容,甚至代际价值观的冲突。

          中华建筑:华远提出的“场景驱动设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张雅卓:关键在于建立“动态适配”思维。比如传统客厅设计追求“面子”,但我们发现,现代家庭对客厅的需求是分裂的:孩子需要游戏区,老人需要晒太阳的角落,年轻人想要健身或临时办公空间。华远研发的弹性空间系统,通过可移动隔断、复合功能家具和预埋式管线,让同一空间能承载不同场景的平滑切换。这种设计不是炫技,而是对真实生活褶皱的尊重。

          趋势研判:“未来十年,住宅将经历三重进化”

          中华建筑:您认为未来“好房子”的核心标准会发生哪些变化?

          张雅卓:住宅产业正面临三个不可逆的趋势:

          第一,从“空间生产”到“时间服务”。房子不仅要满足当下需求,更要预埋未来十年的改造可能性。例如我们在墙体预留“改造通道”,业主无需破坏结构就能升级适老化设施,这种“隐性设计”成本仅增加约3%,却能让住宅寿命延长数十年。

          第二,从“智能叠加”到“无感关怀”。现在很多项目把智能家居当作卖点,但老年人面对复杂面板反而焦虑。华远的智能系统强调“润物细无声”——通过行为学习自动调节环境,在需要时(如独居老人久坐未动)才主动介入。

          第三,从“个体价值”到“社区共生”。疫情后,人们对社区应急系统、共享空间的需求激增。我们在新项目中尝试“蜂窝式社区”——每栋楼配备可分时使用的共享厨房、自习室、育儿站,既节约资源,又重建邻里纽带。

          中华建筑:这些创新会推高成本,如何平衡企业责任与经营压力?

          张雅卓:这正是华远的担当所在。我们测算过,通过标准化模块研发、供应链协同优化,品质升级的成本可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更重要的是,当行业陷入同质化价格战时,对产品力的坚守反而能开辟新蓝海——华远多个项目因“可变空间”设计实现溢价,证明市场愿意为好产品买单。


          ---


          三、企业担当:“做难而正确的事”

          中华建筑:华远在行业调整期仍坚对产品不断研发和迭代升级,动力是什么?

          张雅卓:源于两个“相信”。一是相信政策导向——中央强调“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这与华远“专筑美好生活”的使命高度契合;二是相信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当投机退潮,唯有真正尊重居住本质的企业能穿越周期。

          去年我们启动“全龄友好住宅”研发时,曾有质疑声:适老化设计会增加成本,受众群体是否精准?但我们认为,老龄化不是某个群体的困境,而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华远有责任率先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哪怕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中华建筑作为国企背景房企,华远如何定义自身的社会角色?

          张雅卓:华远的产品观始终有两条底线:一是坚守民生属性,保障基础功能的普惠性,例如所有项目标配无障碍设计;二是引领行业进化,我们向同行开放了部分模块化技术专利,因为住宅产业化升级需要集体智慧。某种程度上,华远在扮演“探路者”角色——把试错成本留给自己,把经验教训转化为行业共识。


          四、未来愿景:“让房子与生命共同生长”

          中华建筑:您心中理想的“好房子”是什么样的?

          张雅卓:它应该具备三重特质:

          第一是“包容性”,能承载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状态,像一棵树那样自然生长;

          第二是“治愈力”,通过空间设计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比如我们在玄关设置“情绪转换区”,用灯光、香氛帮助业主切换工作与生活状态;

          第三是“可持续性”,不仅指绿色建筑技术,更包括文化传承——当我们设计四合院改造项目时,会特意保留原有砖木结构,让新旧时空在住宅中对话。


          结语:

          访谈结束时,张雅卓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在华远某交付五年的小区里,业主们自发用模块化组件改造出社区图书角、植物疗愈花园。“这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她笑着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位坚持“以人为本”的产品人,正用理性与温度,重塑着中国居住文明的基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4(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