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佘海晴:时间的回信

        作者:核实中..2025-10-11 09:55:4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展览名称:佘海晴:时间的回信
            展览时间:2025/10/17~2025/11/30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天竺镇格拉斯路松美术馆2号馆-(松美术馆)
            主办单位:松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佘海晴

          开幕时间:2025-10-17 16:00

          策展人:崔灿灿


          松美术馆即将于2025年10月17日推出佘海晴个展“时间的回信”,由策展人崔灿灿担纲策划。展览将展出包含装置、雕塑、手稿等多种媒介,本场展览是佘海晴在北京首个个展,将在松美术馆2号馆展出。


          前言

          文 | 崔灿灿


          01

          在“时间的回信”中,佘海晴串联了一个富含诗意的时间观念。这个观念中包含了几种不同刻度的交织:自然的时间,个人的往事,家族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

          与大多数艺术家相比,佘海晴有着独特的学业背景,她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珠宝设计专业。那时,老师总是鼓励她们突破材料的属性,用一些更日常、低廉的材料,例如树脂胶、拾得物、甚至头发进行发明创造。之后,佘海晴的工作便是不断地去观察树脂胶的比例,颜色的变化。实验总是不断失败和调整,反复打磨和对比。因此,佘海晴的工作多少都有些“实验室”的气质,她的起点也往往从失败的偶然所得开始。

          这段求学的经历也奠定了她日后的艺术语言:珠宝工具、石材、结晶体的转化,成为她标志性的材料,“实验+记录”的工作方式形成了她作品中序列性、档案化和秩序化的美感。

          毕业后,佘海晴去往香港。然而,这个满街都是珠光宝气的城市,并没有为她提供设计与创作的工作,它是“世界工厂”的消费顶端。那也是佘海晴最无助的时光,她只能找到一份珠宝销售的工作,帮客人计算“用多少金,能画出一个最大体积的项链”,帮客人甄别“价值”:钻石的标准、纯度、价格。这些产业链中的工作,无形之中铺垫了佘海晴创作中最为核心的艺术观念:自然中的物质,如何经过遴选与加工被赋予人们眼中高低不等的价值?这些珠宝又是如何被定义为“幸福”与“永恒”的信念?

          两年后,佘海晴回到故乡顺德。然而,故乡对于佘海晴而言,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它是全球化和“世界工厂”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一环,它以密集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而著称,它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佘海晴独特的口音,对工业性美感的青睐。

          另一方面,顺德是故乡的人情、记忆与往事。佘海晴父辈的工作,小时候放学后玩耍的工厂,流水线上的重复劳动的女工。母亲带她坐船去香港时带回的礼物,顺德密布的河网与风物。或是,作为女儿,佘海晴孤身在海外求学,倒计时般回家的渴望。亦或是多年后,成为全职母亲,佘海晴和母亲、外婆在命运和情感上的联结。

          这些尘封的故事,外婆的一串珍珠项链,和母亲的合影,渔网上缠绕的水草,成为如今整场展览的情感写照。而由她和女儿、母亲、外婆共同写下的“时间的回信”,亦成为展览海报上的标题。

          “时间的回信”便是这段经历的回响。1996年,佘海晴随家人远渡重洋,去往加拿大生活。那段时间里,由于语言的关系,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她开始了写日记的习惯,并将偶然捡到的贝类和树叶收集、归类,有了自己最初有关“个人”和“时间”的档案。


          02

          无独有偶,这些属于童年与自然的档案,在佘海晴之后的创作中不断被激活,时间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在作品《良币》中,时间是钻石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繁琐的程序,反复的实验与耐心的等待,时间成为对“过程”的追溯。在《定格》中,佘海晴模拟了时间抵达未来的旅程:数百年后,那些被遗弃的工厂、戒指的模具早已长满结晶,封沉的故事,将我们反推到遥远的过去,一个“那时那刻”的发生。

          而在《无瑕》中,平等的时间指向不同的流速,它们有着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氧化程度,构成各自的肖像。为了让纯洁与混杂的对比更加强烈,佘海晴有意地在无瑕的“宝石”中放入“羽毛”和“气泡”等杂质,以突出每一个标本盒中生命的痕迹。或者说,在佘海晴的许多作品中,序列化的陈设方式,并非出于归纳的目的,而是以自然的立场对标准工业的反视。在广袤的自然中,万事万物正因为携带着不同的杂质,那些被视为“脏”的沉淀,才是每个生命独立的存在。

          作品《永动》借由太阳能完成的旋转,总因为日夜的交替而停滞。没有什么可以真正的永恒,就像钻石未必会比人类的精神更恒久,时间每一秒都有着生命自身的律动。

          遗弃的旧物,或是注定的消失,构成了佘海晴作品中另一种时间。佘海晴许多作品中的材料都来自于废旧的工厂,珠宝产业中被遗弃的边角料。或许来自于珠宝设计的经验,佘海晴对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劳动与时光颇为重视。某些方面,展示过程,展示消失的时间,成为佘海晴作品中最主要的目的。


          03

          一艘海上遗弃的木船,成为展览的开篇。它孤立的搁浅在石块之中,仿真水钻和贝壳仿佛生长的晶体遍布其间。而在它之后,一条像是船队的阵列,为我们铺陈了时间的海洋。“海”在佘海晴的作品中构成了某种时间与距离的意象。在顺德,当地人总是将食用后的蚝壳作为墙面来使用。这些家乡的元素,在佘海晴的作品中镶满水钻,闪闪发光,而蚝壳上断断续续的歌谱,表述了艺术家的身份。它们既是对往事的回溯,又像是记忆的光点,曾经拥有过的时间,成为时间的回信。

          然而,由书信、家庭照片、明信片、工作的手稿、外婆的歌谱组成的展览结构与意象,在叙事交织的背后,佘海晴进一步为我们道出了有关价值与意义的反思:在一个光鲜闪烁的景观社会里,珠宝与钻石所象征的美好、幸福与恒久,是真实的拥有?还是景观消费对我们的异化?在这个意义上,佘海晴的创作,为我们揭示了在这个足够闪耀,而又足够庞大的珠宝产业中,物质如何通过资本的运作,来完成物质与价值、信念等同的“假象”。

          这也决定了佘海晴和珠宝设计的不同,她总是将无瑕与有瑕、闪耀与黯然、珍贵和不珍贵进行并置与重组,赋予其全新的“价值关系”,来完成对价值转化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构成了佘海晴作品中生命观照的双关语,树脂胶因为打磨,变得比钻石更耀眼,人的身体与情感投射,远比物质属性更为珍贵。只有这样,劳动才能拥有独一无二的含义,过程才变得比结果重要。


          关于艺术家

          佘海晴

          佘海晴,1989年出生于广东佛山,1996年到加拿大生活,2006年于英国高中念油画专业,2012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珠宝设计专业,同年获得院系每年只颁给一位杰出学生代表的“布莱恩纪念奖章”,2013年到香港工作,现工作生活于佛山。

          佘海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可以看到显赫之物与被遗忘的物质的共存。对于珠宝及其制造工业的研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参照自己珠宝制造的经验,将珠宝生产过程中通常被认定的有价值的材料、无价值的制造材料和被忽视的工具并置在一起,转换重组,赋予其新生。通过解剖、培植、分裂等方法,佘海晴探讨了价值、劳动与虚无的循环关系。

          近期个、群展包括:“时间的回信”佘海晴个展(松美术馆,北京,2025)、罗行艺术墟2025年度大墟(南海,佛山,2025)、2025艺术鹤壁:“城市交响曲”青年艺术展(鹤壁市美术馆,鹤壁,2025)、宁静之海(越美术馆,烟台,2025)、佛山市第二届青年艺术周(佛山,2025)、“棱镜之旋”女性身份的多重光谱(至美术馆,深圳,2025)、 自然颂(宝龙艺术中心,厦门,2025)、“复调坐标: 超越疆域的自我重构”艺术大展(朗信艺术中心,深圳,2025)、以玫瑰之名(gaga南京德基广场店,南京,2025)、“随手的艺术”中国小件艺术作品展(彩虹盒子美术馆,郑州,2024)、“水系南海”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南海,佛山,2024 )、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上海,2024 )、“撒落向度”粤港澳大湾区女性艺术家作品邀请展(鹤壁市美术馆,鹤壁,2024)、“良币”(所落,深圳,2024)、“小城之春”第二季(三联人文城市 X 中牟社区美术馆,郑州,2024)“《號外》Redefining the Value of Art 「SO PLASTIC, SO ART」”(香港湾仔会议展览中心,香港,2024)、“HONG KONG GARDEN当代艺术展览”(HEATH HONG KONG,香港,2024);“柏拉图的阶梯:她挚爱女性艺术大展”(颂艺术中心,北京,2024)、“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坪山美术馆,深圳,2024)、“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3)、“打破重组”(顺峰山公园汀芷艺术馆,佛山,2023)、“此时此地此身”(巽美术馆,佛山,2022)、“盒子盲盒公益计划”(盒子美术馆,佛山,2022)、“无心去来”(腾挪空间(广州塔),广州,2021)、“内部的流动”(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21)等。


          关于策展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


          关于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地处北京市顺义区温榆河畔,由著名设计师周光明先生担纲设计,2017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2021年丁泽华先生出任馆长,全面负责松美术馆的运营和管理。

          松美术馆目前拥有20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丰富藏品。美术馆的运营聚焦“收藏”、“研究”、“传播”与“教育”,努力形成带有前瞻性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新视角。松美术馆的目标是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大力推动并展开深层次的当代艺术研究展示与实验项目,增强美术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建设,自觉做好民营美术馆面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角色。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