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刘杨教授的著作《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美学》是其继《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在该书中充分论证了德勒兹的哲学理论和当代建筑美学之间的系统性关系。书中分别从德勒兹理论的四个面向分析和关联构建了当代建筑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分别以电影理论构建了“影像”建筑美学思想;以平滑空间理论构建了界域建筑美学思想;以无器官身体理论构建了通感建筑美学思想;以动态生成理论构建了中间领域建筑美学思想。该著作首先从哲学方法论入手,梳理了德勒兹哲学的当代意义,分析其哲学思想中的美学精神内核、创造学本质以及美学内涵。然后依据德勒兹关于时间、空间、身体、生态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为当代建筑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思维的非理性化转向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作者充分展示了德勒兹的哲学思维如何与当代建筑审美在时代和思想脉络之间具备一致性和同构性,同时通过各种案例阐述了这种思想的同构性和一致性如何有别于现代建筑审美的理论框架。
关于影像建筑美学思想,著作把焦点放在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中的“时间-影像”概念,打破了现代建筑理论中固有的理性的叙事逻辑和透视法的视觉中心主义。作者指出,基于影像的建筑美学是对德勒兹所谓的“感知-运动“模式的突破,也是让思维深入纯粹的时间影像,使得被欧式几何固化的影像运动被重新焕发。使得建筑空间衍生了回忆、梦幻与晶体三种影像,从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审美增殖、审美颠覆以及审美共振。建筑经历了从“物”到“像”的转化过程,产生了建筑审美的透明性、符号性和虚拟性。这一美学思想的提出,改变了当代建筑空间中时间对空间的隶属关系。作者的见解等于德勒兹提出的古希腊永恒(Aion)时间观,即时间中的当下被抽空,剩下过去(回忆)和未来(梦幻),并凝结在事件之中。
另外,作者基于德勒兹的平滑空间理论和界域概念,提出了界域建筑美学思想,将德勒兹的哲学延伸至城市与建筑的关联性研究。这一视角强调城市、文脉、肌理等宏观环境与建筑空间的动态互动,从而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筑不再是孤立于外部环境的静态实体,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生成动态、开放、非等级化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空间。书中还指出平滑空间赋予了建筑审美环境与空间之间的结域、解域和界域化的空间运作模式,这一模式中蕴含了当代建筑迭奏流变、异质性生成的美学意涵和非线性的美学形式。在此基础上,作者阐释了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开放之美、表达之美,以及形态之美。在哲学维度上,作者所提出的界域建筑美学思想是以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宏观视角,对建筑审美问题的再思考,突破了黑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关于现实性和可能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总结了由城市指向建筑的外延性的审美思维模式。
关于“通感”建筑美学思想,书中运用了德勒兹著名的“无器官的身体“理论,集中讨论了在建筑空间中的身体感知的真实状态,并借此构成身体与建筑形式即意义之间的互为生成的美学思想。“无器官身体理论”揭示了建筑空间如何与身体不同层次的感觉和体验发生作用,使身体回到了知觉体验存在的本真状态,从而生发了以“身体-感觉”、“身体-事件”以及“身体-媒介”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审美认知、审美逻辑以及审美体验。最后,作者指出,身体在当代建筑中成为一个通感的整体,与各感官之间相互渗透,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空间审美的情感性与互动性,作者的见解与阐述证明了德勒兹的身体哲学对现象学身体图式的突破。
最后,关于“中间领域”建筑美学思想,著作以德勒兹的动态生成论为基础阐明此建筑美学思想的审美逻辑,为生命时代建筑的生态审美观指明了方向。作者对德勒兹生成论的动态生成观、差异性内核进行阐释,发现了当代建筑审美和德勒兹哲学美学思想的同构性,诠释了当代建筑的多元共生的形式美、差异化的生态美以及自组织更新的智能美。解析了“中间领域”建筑美学中的三个审美特征,即开放的空间、仿生的功能以及临时的形式。作者对此美学思想的提出,演绎了当代建筑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所展现的适应性原理,是对工业社会以及现代主义建筑以二元论为主导的美学观念的反叛。
作者:张嘉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