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排队入馆参观展览 刘 澍 摄
4月13日,历时近4个月、开放时间103天的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闭幕。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展出的本届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超过70万人次、单日最高参观纪录达1.8万人次、日均参观近7000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超过1/3。
源于生活,回馈人民
展览策展人、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在介绍济南国际双年展和观众的关系时提到,展览从根本上秉承的是“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的理念,贯穿展览策划、展示、推广全过程。
本届展览处处可见“以观众为中心”的细节,比如展签上的作品阐释二维码,打破了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隔阂,让艺术家本人阐释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发放《济南国际双年展传播力调查问卷》,广泛征求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举办热心观众探展活动,在新媒体平台开辟“观众说”栏目,邀请三届双年展的观众畅谈展览印象;为缩短观众排队时长,及时优化入馆流程;将装置作品和架上绘画作品在展览动线中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布置,让观众观展时的视觉感受疏密有致……
区别于其他国内城市双年展,济南国际双年展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历届展览中主张“中国气质
国际视野”的策展理念。这种坚持既来自策展团队对齐鲁大地优秀文化资源的尊重,也来自观众的自发选择。展览中那些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一定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语言有机结合的作品。
第一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超然楼》《鹊华秋色图》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策展团队在后两届展览艺术家和作品选择上的决策。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作品《神话》《教室》,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作品《剪纸银河》《诺亚花园Ⅱ》《妄想代理人》等,表面上看是策展团队的集思广益的结果,更深层次上看是观众的审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挑选作品。
赋能城市,促进消费
济南国际双年展通过引领艺术审美、带动文旅消费等提升济南的城市文化活力。超过1/3的外地观众,彰显了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审美号召力,也是其赋能城市发展的有力证明。
济南国际双年展主题从“和动力”“共生世界”到“人智时代”,层层推进,无论主题的学术性如何高深莫测,最终都切题“人”和“时代”等关键词。展览在作品和艺术家选择上十分严格,除了作品的艺术性之外,尤其关注作品的引领性,力求将双年展打造成审美教育的优质现场,让观众看到艺术发展的未来和多重可能。
每一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都有上千支研学队伍到访,研学者从艺术的灵感迸发、作品的思想启迪、展场环境的审美浸润等多个方面,在双年展现场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将为济南国际双年展带来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艺术影响。
济南国际双年展是美术展览,也是文化盛会。两大主展区东西联动,九大平行展览遍布济南,因此,更是一场城市艺术嘉年华。每一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都会引起参观热潮,天南海北的观众为了双年展而来,给济南带来了新的消费动力,拉动了展览场馆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据观察,济南国际双年展期间,山东美术馆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频次明显高于平时。展览对济南其他旅游景点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比如第一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爆火的作品——莱安德罗·埃里希的《超然楼》,观众在美术馆的“超然楼”“飞檐走壁”后,会再去津南大明湖的超然楼实地探访。
文旅融合,推陈出新
济南国际双年展通过三届展览基本完成了一个城市美术双年展的全体系建设。从第一届展览的牛刀小试,到第二届展览的兼收并蓄,再到第三届展览的风格初现,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也由最初的“先把事做起来”到了目前的“取舍有度”。
我们欣喜地看到,济南国际双年展中最体现双年展本质的东西在不断强化,比如,展览环境的主色调选择,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选择了理性冷峻的“绿”,较好地呼应了“人智时代”主题。展览主色调由最初的多彩缤纷到后来的极致简约,从展示色彩的美感到让色彩服务双年展的主题。再比如,推出青年艺术家的动作越来越具有魄力。前两届展览,青年艺术家主要是通过平行展进入双年展序列,主体展览中的青年艺术家很少。而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主体展览舞台上出现了大量青年艺术家,广受观众关注的《剪纸银河》《群岛》《别掉队》《如果呼吸可以言语》等作品均出自青年艺术家之手,这些作品独有的青春视角和创新活力令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虽然已经闭幕,但其热度仍在。在山东美术馆的新媒体平台上,观众对本届双年展恋恋不舍的评论很多。有观众说,艺术开启生活的另一行诗,而双年展正是她“写诗”的地方,济南国际双年展正在成为观众和当地市民的共同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