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雕塑美学邂逅钧瓷意境——娄高强刘静伉俪钧瓷艺术的诗意探索

        作者:彭彬 张雷2025-04-23 09:08:32 来源:大河美术报

            (1/6)《祥龙石》

            (2/6)《八大孤禽罐》

            (3/6)《牡丹亭系列》

            (4/6)《牡丹亭系列》

            (5/6)刘静(左)和娄高强(右)

            (6/6)《西厢记》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许昌禹州神垕的一个小院里,住着娄高强和刘静这对神仙眷侣般的钧瓷艺术家。在窑火与诗画相遇处,刘静夫妇以钧瓷为纸,以釉彩为墨,勾勒出一个流淌着千年文脉的艺术世界。他们的指尖在泥坯上起舞时,《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凄美,《西厢记》中月下相会的缠绵,那沉淀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在钧瓷的窑变里获得了新的生命。

          为事业孤注一掷

          “老师做砖雕做了一辈子,四大名著里的人物,很多在他的手里活过。”多年以后,回想起跟张存生老师在黄河边学习砖雕的岁月,刘静依然感触颇深。过了这么多年,老师的教导犹在耳畔。“多摸摸不同的材料,找到让你热爱的那一种。”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老师做四大名著砖雕的场景。

          在钧瓷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刘静对砖雕始终念念不忘,心中的那个“古典梦”也逐渐发芽抽枝,她决定将砖雕艺术融入钧瓷中。那一年,是2006年。当时河南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还很欠缺,因为钧瓷的特点在于高温窑变,难点也在于高温窑变。钧瓷与雕塑的相遇,注定是一场“苦恋”:雕塑在高温下容易变形、烧裂,釉色难控,细节缺失,成品极少……这也正是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钧瓷+雕塑”的原因。

          “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到运用砖雕里的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做得釉比较厚,浮雕做得不够深。烧完发现全糊住了,还容易烧裂。”刘静说,每次开窑都像是一场大考。进窑前全情投入、满心期待,开窑后却是挫败沮丧、备受打击,“整个人都不好了”。在无数次开窑的期待与破碎中,他们完成了匠人特有的修行。那些烧裂的器皿碎片堆在墙角,每一片都记录着一次失败的淬炼,而他们的眼神却始终望向下一窑的希望。无论多难,两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2017年,他们干脆把家从郑州搬到了神垕,全身心投入钧瓷创作中,可以说是为事业孤注一掷。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但夫妇二人毫不动摇。他们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创作”,他们当然也会烧制一些“产品”,也就是市场上需要的瓶瓶罐罐。“那是为了让生活继续,并给自己的创作提供足够的‘粮草’。”娄高强说。

          “既然是定制,就要让客户拥有更多个性化的体验”

          “他们在器皿上用泥片雕塑,或镂空,或浮雕,或动物,或人物,或花卉,或山水,作品形态各异,生动传神,纹理自然,釉色丰富。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开辟出一条传统砖雕造型艺术与钧瓷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钧瓷艺术之路,成为神垕新派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汪振军一直十分关心娄高强、刘静夫妇俩的艺术创作,前不久还专程来到他们的小院调研参观。

          近年来,不时有人慕名来到他们的小院。他们创作的《八大孤禽罐》《千里江山罐》等作品早已被一些独具眼光的藏家收藏。还有一些企业或藏家陆续找到他们定制作品,例如专为高端客户定制的文房作品《太湖印象》,为某企业批量定制的江山壶茶具,为新人结婚定制的专属龙凤印等。他们的工作室,就是一个艺术空间。里面陈列着他们多年的心血之作,除了八大山人系列、达摩系列、古典文学题材,还有各类文房用品、摆件等,例如根据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创作的祥龙石,再比如“传统文化浓度很高”的博山炉、陶鹰鼎公道杯等,这些作品市场上难得一见。每一件都仿佛从古典诗文中、从博物馆库房里走来。它们在窑火中淬炼出了新的生命,带着传统古韵的厚重,亦有现代技艺的瑰丽。

          记者了解到,在他们的创作中,不乏被高价收藏或拍卖的作品,但他们几乎不做重复的款式。工作室的陈列台上,每个系列的作品都如同孤本,釉色纹样皆是窑火偶然的馈赠。对于客户定制的伴手礼、商务礼品,有别的客户看到了,想定制一模一样的款,也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

          “这些作品市场上有需求,为什么不能再做一些呢?”记者疑惑道。“既然是客户的定制款,就想让客户拥有更多个性化的体验。”刘静夫妻俩保持着匠人特有的执拗——这种对创作纯粹性、创新性的坚守,或许正是当代匠人最珍贵的品格。

          从牡丹亭到红楼梦

          工作室陈列的作品中,有一件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为主题的瓷罐十分别致。窗内坐着一位姿态优雅的美人,那是杜丽娘正沉醉于游园的春色中。瓷罐上的花窗一开,空间变得十分通透,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感觉。当光线流转时,罐内似有春风拂过,那些釉色间的过渡带,恰似《牡丹亭》里“朝飞暮卷,云霞翠轩”的朦胧诗境。

          在钧瓷瓶上开窗,这在河南还比较少见。圆形开窗不仅是对《牡丹亭》中“游园惊梦”情节的呼应,更是一种空间艺术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瓷罐既保留了传统钧瓷的典雅之美,又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通透。

          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两人共同创作的三件《西厢记》钧瓷,在此前的保利拍卖中受到了藏家的喜爱。“我们最早做的时候,是想把中国的戏曲故事和人物以钧瓷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把那些经典片段定格于钧瓷艺术之中。”刘静介绍,做《牡丹亭系列》钧瓷的过程中,两人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美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夫妻俩越做越痴迷,再加上常常回想起老师之前所教种种,于是便开始做《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系列。

          “既然做的是传统人物,就要有传统的韵味。我们从她们的发髻、衣服、神态等方面,都用古代仕女画的手法去做,努力营造一种意境美。”娄高强说。

          想要还原古典文学的韵味,人物是灵魂,场景也很讲究。为了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他们不仅查阅大量资料,还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到苏州、无锡等地实地探访,将古典园林的精髓融入作品。他们将诗意场景与窑变天成巧妙结合,从釉色意境、器型空间等维度进行重构,努力展现“瓷上造园”的文人雅趣。在一处湖面的“造境”中,两人利用手拉坯对湖水的纹理部分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设计。每当有光照进瓷罐,湖水就会呈现波光粼粼的效果。“因为手拉坯是一道一道推上去的,釉色上了后,它就像湖水一样漂亮。”刘静一脸幸福地说道。每当实现一个这样的小突破,两人就感觉特别自豪。

          “传统钧瓷主要侧重于窑变,通过釉色变化呈现诗情画意。而娄高强、刘静则以人工雕塑呈现诗情画意。”正如汪振军所评价的那样,他们注重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意境,并在陶瓷作品中将诗词意境呈现出来。他们在“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寻找空灵的意境,在“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中意会祥禽瑞兽,在“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中领略山水树木,在“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中晓悟吉祥图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和营造艺术家心中的意境,特别是在一件雕塑作品上呈现诗歌和绘画的诗情画意,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娄高强和刘静不仅接受了这种挑战,而且完成了这种挑战。

          在钧瓷的世界与古典文学相遇,雕琢诗情画意,是刘静夫妇对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对自己内心热爱的坚守。“用钧瓷这一国粹,把我喜欢的东西表达出来,是一种幸福。”看着自己与丈夫手中诞生的一件件钧瓷作品,刘静对未来的创作之路充满信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