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大渠青梦——张伟元红旗渠百大工匠版画艺术展”在郑州美术学院举办,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讲师周锐常,于3月底专程从林州赶到郑州参观。在一幅版画前,他忽然驻足,目光随着那深深浅浅的刻痕,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张伟元刻画的红旗渠一百大工匠里面,这位是我的父亲。”深情凝望许久后,他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父子两代人的红旗渠人生。
“我的父亲周向林是红旗渠第一位工程师,他在红旗渠上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又编撰了《红旗渠志》。后来建造红旗渠纪念馆,所用的数据都是以父亲编撰的《红旗渠志》为依据的。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从1984年起就到红旗渠工作,一干也就几乎干了一辈子。”
短短几句话,却是两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1965年,红旗渠通水那一年,周锐常出生。他从小就是喝着红旗渠的水、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的。他曾是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副处长,主持了红旗渠纪念馆新馆的规划建筑设计和陈列布展工作,退休后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教师。无论是在学院的课堂上,还是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中,周锐常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红旗渠的故事。他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自然要比很多人都更加深入、更加真切。他说:“红旗渠不是由多伟大、多杰出的人物创造的,它恰恰是由中国一群普通的人、有理想的人,带着一群解放了思想的人,创造的一项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奇迹。”
“这正是红旗渠精神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他说,“红旗渠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通过切实的努力,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抱怨是没有用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努力奋斗就能改变现状。红旗渠就是最好的案例。”看到新媒体平台上众多年轻人深受红旗渠精神感染,称其为“现代愚公精神”的时候,周锐常内心无比欣慰。
“我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全程参与了红旗渠纪念馆的修建,并有幸参与了红旗渠的申遗工作。”周锐常介绍,2013年,在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建设中,周锐常以父亲编撰的《红旗渠志》为蓝本,将上千件史料化作沉浸式展陈,用现代光影技术重现“铁姑娘”打钎、任羊成荡崖排险的壮烈场景。红旗渠纪念馆新馆的开放,不仅成为展现奋斗史诗的重要窗口,更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焕发出时代光芒。
从红旗渠的受益者,到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守护者,已近花甲之年的周锐常,也参与了不少红旗渠主题展览的策展,他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与深邃。
看到版画家张伟元以黑白木刻的刚劲线条,将红旗渠工匠群像铸成视觉史诗,他感到十分震撼。“那种力量直抵内心。”周锐常说,“愿我们以艺术之名,致敬修渠英模,铭记这份伟大。红旗渠精神从来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永远奔涌向前、生生不息的时代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