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声 篆书人生斯世八言联 248cm×62cm×2 纸本 2024年
艺术是一个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
做艺术,感觉我更像是一个多边形装置,有多个切面和多条棱线。
说通俗点,自己一直处于“不务正业”的游走状态,东一下西一下,信马由缰,走走停停,不一而足,思维不断切换着频道,行为意识不断被新奇与执念撕扯。然而,一旦某一束神经被激励,也一猛子扎下去,不禁“兴来每独往”地投入。
由于我研究内容杂多,不单涉及水墨、书法和篆刻方面的创作与教学,还有过油画、美学、视觉设计、编辑与策展等多个领域的修习经历,完全违背了“多能不如专擅”的古训,彻底吻合了“熊瞎子掰棒子”的辙痕。然而,积习未祛,鬓发却已经毫不吝啬地一片灰白了。
盘点来时路,发现自己至今还没有定型,至今没有把自己的图式语言固定下来,没有若干年前都应该定位并娴熟的“一招鲜”。
而且,还不断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
佛语有: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王阳明讲: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陈鸿寿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凡此种种,不断给自己的惰性和见异思迁找开脱的理由。然而,某一天,读到梁启超那句“没有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应该说,人生是一个好奇心跃动且不断破除迷信的过程。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心灵与世界的对话,是一种无法被完全定义却又始终被追寻的精神投射。
创作是一件很隐秘的私人事件,需要技艺的积累与砥砺,需要素养和认知的苏醒与觉悟,需要有点超功利性的理想主义精神,需要那么一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坚守。艺术工作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在研发、在实验,都是在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在不断尝试所能生发、新创的可能性。
艺术史是一个不断试错而推陈出新的过程,唯其实验性,唯有开发想象,唯有不断“试错”,才是艺术创作不断掘进的本质动力。如此,艺术的边界与宽度不断拓展,艺术史的演进才如此光色斑斓。
从事艺术工作,是对审美与观念、对历史与现实、对生命状态与群体意识的一种个人感知与解读,是要调动行动去贯彻“有话要说”的心灵意象的一种释放,是遵循个人艺术理想去推衍的一种创意实践。
尼采说:“艺术,唯有艺术,我们有了艺术就可不因真理而死亡。”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的确,如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