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假期临近,明媚春光点燃了民众出游的热情。在二十四节气里,“清明”与众不同,它同时拥有“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这个时节,交织自然与人文,既有慎终追远的肃穆,又具万物萌发的生机。在当代社会,清明不只是祭扫追思之时,更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之机。中国古代绘画中描绘清明风物之作,宛如跨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古今相通的生命态度。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清明节习俗的场景可在画卷首段的汴京郊野春光部分找到踪迹。其中,极能体现清明节特色的便是那顶装饰有柳枝的轿子。这顶轿子缓缓行进在郊外蜿蜒的小道上,轿顶缀着嫩绿柳枝,随风轻摆,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轿帘掀起一角。轿后,骑马的男子和挑担的仆从紧紧跟随。这一行人刚刚结束京郊的踏青扫墓之旅。
柳枝作为清明节的重要象征,在画中被巧妙运用,既增添画面生机美感,又蕴含深厚文化寓意。古人相信,柳枝具有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力量。故而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门楣插柳,人们还会佩柳于衣、编柳为帽,借此祈愿健康顺遂。此画以细腻笔触、生动场景,将清明传统习俗与自然风光完美交融,展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一刻,春风忽然有了形状。”近日,网友在北京北海公园捕捉到“春如线,柳如烟”的唯美画面,随风摇曳的垂柳将古诗“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境化为现实,让人真切领略烂漫春光。而在几百年前,明代画家尤求就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同样充满生机与诗意的春天景象。
尤求作为继画家仇英之后擅长白描仕女的职业画家,在绘画领域成就非凡。他不仅精通白描的细腻工致,还擅长重彩的浓艳冶丽。其作品兼备院体画的精湛技艺和文人画的高雅意趣,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
他所绘工笔淡彩《人物山水册》,共12幅,其中一幅设色工笔仕女图独具魅力。画面中,刚冒新芽的柳枝随风摆动,乳燕欢快地在空中穿梭翻飞。大片绿草如柔软的绒毯铺满大地,洋溢着勃勃生机。远处,江水悠悠、平静无波,虽未着过多笔墨,却让人仿若能听见潺潺水声。对岸浅滩上,一对鸳鸯相依相偎,似在悄声诉说绵绵情思,不着痕迹地点明画面主题。在画面近处,一位身着淡雅服饰的女子,独自倚靠在柳树下,她红唇微抿,眉梢轻垂,双手托腮,目光远眺,似乎完全沉浸在眼前这醉人的春光之中。
在清明时节,除了随风摇曳的柳枝,另一番动人景致——柳花,同样值得细细品味。柳花,作为清明花信风的第三候,总是在一候桐花绚烂绽放、二候麦花质朴登场之后,潇洒地降临人间。飘飞的柳花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引得孩子们竞相追逐捕捉。如此有趣的场景被古代诗人记录在了诗篇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描绘:“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不仅诗人钟情,画家也爱以这一场景入画。仇英的《人物故事册·捉柳花》便是如此。画面近处,垂柳依依,柳丝随风低垂摇曳。柳荫之下,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孩童们或蹲或趴,全神贯注地追逐着随风飘散的柳花,纯真的喜悦在他们脸上肆意绽放。不远处,一位身着长袍的文人雅士神态悠然,既像是在欣赏孩童们的天真之态,又仿佛沉浸于这春日的闲适氛围之中。画面背景里,远山朦胧,屋舍古朴,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且充满生活情趣的美好意境。
古画中的清明,是轿顶柳枝下的安宁,悠悠前行,蕴含岁月静好;是仕女衣袂间的春风,轻柔拂过,带来丝丝惬意;是青青柳荫下的天真,追逐嬉戏,洋溢欢乐童趣。今日的我们,站在时代的浪潮之上,以文旅重构空间,让古老的墨迹与现代的旅游体验完美融合;以科技激活记忆,使尘封的历史在数字世界中重焕光彩;以创意延续文脉,赋予传统元素全新的生命力。当现代的汉服少女与画中仕女隔空相望,当都市漫游者在数字汴京中寻觅春意,我们意识到,传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往,而是以更轻盈、更亲切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成为我们文化基因中鲜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