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令人陶醉的春季美景,成就了诸多动人的诗作名篇,也在器物文玩上得以彰显。春季出游踏青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事情,透过那些承载着古人春游意兴的文物藏品,我们可以感受过去游春感春的风雅之情。
中国嘉德香港2024年春季拍卖会以1032.9万港元成交了一件清雍正墨彩杜甫游春图笔筒。这件笔筒直径16.4厘米,以极简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雍正时期的审美风格。笔筒的墨彩部分均由珐琅黑料绘制而成,以独特的绘画技法,将白与黑的水墨艺术完美呈现在瓷器上,赋予其一种类似纸绢水墨画的墨趣神韵。笔筒外壁上的杜甫游春图,画面清雅,空灵飘逸。两位高士头戴斗笠,骑驴行于水中,一人执鞭持缰,回头探望,另一位则仿佛有酒醉之态,小心跟随。身后一侍从,肩负雨伞,躬身挽裤腿,疑似探路。水间石矶突兀,沉稳又不失秀润,松树枝虬叶茂,间生草叶。全器主题纹饰以墨彩为之,脸部细节以淡刷红彩点染,惟妙惟肖。笔筒内壁光素,底部一圈无釉,可见胎体厚重坚硬,胎质细洁坚致。底心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时期官窑的上等精品。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明代象牙雕人物春游故事配饰。该配饰直径约为4厘米,类似今人的胸针。配饰综合了镂刻、圆雕、浮雕等多种象牙工艺技法,雕刻着高士外出春游、兴尽而归的场景:高士坐在马背上,衣袖触动了盛开的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扰了正鸣唱的鸟儿,柳树枝条随风飘舞,松树绿影婆娑,桃花在枝头热烈地绽放……跟随高士的还有4名步行的随从,或挑担,或背负行囊,其中一人正在敲着院门,而院中的一名童子正在给灯笼点蜡。方寸之间,6名人物姿态万千、神情各异,建筑雕梁画栋、细致入微,其精湛的牙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著名的《村居》,生动描写了春日明媚迷人的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快乐场景。与此类似的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此杯高4.8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7厘米,造型深邃,口部微敞,腹部向下逐渐收敛,底部为圈足设计。杯内口沿处绘有一条青花线纹,杯外则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婴戏图:画面中,一个孩童双手紧握风筝线,正兴致勃勃地放风筝;另一个孩童在一旁观看,欢舞雀跃。空地之处,还巧妙辅以葵树、芭蕉等各式花草纹饰,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青花色彩之外,又填入红、绿、赭三彩,使得整只杯子色彩斑斓。杯底以楷书写着“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一种类型,这类作品以儿童为画面主角,旨在展现他们纯真无邪的童真之趣。斗彩技艺始创于明宣德年间,指的是用釉下青花勾勒线条,再在釉上施以彩绘填色的方法。明成化年间,斗彩工艺逐渐趋于成熟,此时期烧制的斗彩瓷器尤为精美。《博物要览》中记载:“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多以小型器物为主,如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造型小巧玲珑,胎体细腻润泽,绘画风格淡雅幽婉。这只斗彩婴戏图杯是成化官窑的代表作之一,所绘婴戏纹饰在成化器中较为罕见,因此更显珍贵。
春风轻拂,冬日的沉寂在宋代诗人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吟咏中,被温柔地唤醒。与鸭子有关的众多画作中,清代画家华嵒笔下的《桃潭浴鸭图》令人印象深刻。华嵒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的《桃潭浴鸭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长271.5厘米、宽137厘米,为华嵒61岁时的匠心之作。画面左上方,画家自题一首五言诗,并落款“壬戌小春写于渊雅堂,新罗华嵒并题”,同时钤有“布衣生”“华嵒”两方印章,另有“被明月兮佩宝璐”等四方印章相衬。图中,虬曲的桃树枝干上,粉红色桃花竞相绽放,犹如锦绣般绚烂。几枝初生嫩叶的柳条轻轻垂落在潭面上,触动着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引得潭中的野鸭频频回首。此图采用华嵒独具特色的小写意画法,桃花、柳条与岸边的小草虽用笔简练,但色彩和谐,布局张弛有度,野鸭的毛羽、姿态也描绘得细腻入微,充分展现了画家捕捉自然情趣的敏锐洞察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百鸟争鸣。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幅清代缂丝杏林春燕图册页,再现了“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的春日美景。这幅杏林春燕图长约108厘米、宽约110厘米,画面中,潺潺流淌的小河边,一株杏树姿态横斜,枝干蜿蜒曲折,杏花竞相怒放,燕子在这片绚烂的花海中轻盈穿梭,羽翼翩翩,活灵活现。此图缂丝工艺极为精湛细腻,巧妙融合了长短戗、木梳戗、平缂、搭缂、构缂、掺和戗等多种缂织技法,其线条流畅自如,布局开阔大方,色彩搭配典雅和谐、层次分明,蕴含着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独到匠心。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一种,其精髓在于“通经回纬”技法。这一技法使用本色丝作为经线,各色彩丝作为纬线,通过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式,根据图案轮廓或色彩变化织制而成,织出的图案与底子完全平齐。缂丝工艺的出现可追溯至7世纪,历经元、明两代,佳作频出,至清代乾隆时期,再攀高峰。古语有云:“一寸缂丝一寸金。”足见缂丝的珍贵和在中国古代丝织工艺中的地位。
这幅杏林春燕图除了描绘美好的春光,还有金榜题名之寓意。唐代开始,每年春季,由尚书省礼部主导的全国科举考试极受瞩目。放榜之日,新科进士齐聚长安曲江杏园,设宴欢庆,这一盛会名为“杏园探花宴”。而这一喜庆场景,也逐渐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演化成寓意深远的杏林春燕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