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上镇的李大爷》水彩速写 41x32cm 2025年
在AI可能统治图像生产的未来,艺术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制造“视觉形象”,而在于用血肉之躯,用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为我们保留一片真诚的精神自治地。如果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交给了Al,交给随处可得的图像,艺术家的存在将不再有任何意义。
每年去陕北写生,周刚总是要带着小小的速写本,在大幅水彩画创作和中午休息的间隙,快速地捕捉那瞬间休息的人物形象,他简单而概括地用铅笔勾勒出对象的基本形态,再用水彩点化。有些形象显然是出于冲动,线与色并不准确,然而却显得生动,充满趣味。有些速写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十分钟,描绘得也比较精准,但在他眼里似乎这并不是好的速写。我曾经问他:“在你看来,怎样的速写才是好的?”他沉思片刻告诉我:“能迅速捕捉对象情绪的速写应该是好的,速写除了要求画家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之外,其他的全是情感和体验……”
周刚的陕北人物速写作品,像一封寄给Al时代青年学子的信件,是对艺术学子在当代视觉经验产生困境,在数字时代的集体焦虑的解药。放下对依靠图片所呈现的"纯粹性"作品的执念,让黄土地上的农民、让行走的生活自然地出现在鲜活的作品之中,让你的作品充满生机、充满激情。
真正的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周刚的速写似乎在向我们揭示他将现实转化为情感密度的容器,以便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形象原型。他画矿工升井后捧着姜汤的手,不是记录动作,而是用水色混合着煤渣在画面上重构“体温”的触觉记忆;他描绘的《新来的矿工》不是几十个矿工形象的组合,而是从他情感容器中提炼出来的宝贵滋养。他画的《陕北大年初三》虽然是面对陕北老乡的直接写生,更是他十多个大年初三陕北写生和速写的结果,是他情感容器所发挥的巨大能量。
周刚需要的不仅是画笔,而是将黄土地的情感编译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智慧,这是他所坚守的信念。这或许正是周刚坚持“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将艺术还归人民”的时代选择与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劳动者的形象走进美术馆,更是让艺术成为每个艺术家对抗艺术庸俗化和机械化等异化的武器。
速写的意义在于艺术家的笔触间涌动的深情,也在于将这种深情不经意间留露在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当艺术家的情感与艺术创作产生断裂时,图像与Al反而成了艺术家创作的枷锁。
(文/何文哲,20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