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书法文化本体的现代审视—​—言恭达《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读后

        作者:彭庆阳2025-03-31 09:04: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  言恭达著 中华书局出版

          “本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范畴,是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书法艺术审美的使命与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书法本体,这是因为书法美学的特征具有文化性、笔墨性和时代性。关于笔墨性的一切研究指向与方法都必须围绕艺术本体来进行,可以说,书法本体是书法赖以传承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力量,本体研究是书法研究的主流、主体和正途。

          近年来,言恭达对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本位转移有深入的理性思考。他在《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中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嬗变与本体建构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答案。该书第四章《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的构建》将中国书法本体论分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三个层面,分别从书法艺术观念、书者及其创作行为、笔墨技法三个角度展开阐释。

          “道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言恭达认为“道心”是指道统义理,或客观世界的基本精神。“表示形而上意义的‘道心’,是‘天然’之物,反映天道、人道、地道的精神,人们对它的把握,衍化为神、理、数等‘道’的抽象概念,进而,又将这种抽象精神,具体为文辞、书法等‘技’‘艺’等。”(《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可知,道心是一种人生修养境界,也是一种美学原则。中国书法的本质在于超越技法而直指心性的文化审美,从中展现出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黄宾虹说:“言艺者不根于道,仅论临摹鉴赏,一似游客之所为。”我们经常讲中国书法的学习、创造要达到书以载道的高度,必定要以道心呈现于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言恭达提出的“以道为师,以心为源”之法道本心。法道本心,再次强调了书法中要有天人合一的老庄理想及其“虚静”“坐忘”的审美意趣。

          书法创作因为有技的操作,有大量的行为规范和仪轨,因此具备特殊的美学品质——行为本体。“行为本体”指的是艺术家及其创作行为,是艺术发生、作品生成的前提,言恭达在书中认为“它意味着个体精神状态可一寓于书,书家内证心源、外应万物的流变,顺其自然,得其本然。”书法艺术虽然“用笔千古不易”,但其表现出来的美学形态、书风面貌却是因人而异。究其原因,除了师法所好、书写材料,以及书者功力、性情、审美等有别外,还和个人的书写行为有很大关系。我们在书法的学习、创作中,往往更关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形器本体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性(行迹)而忽略了书写时的精神状态及书写动作等行为本体。事实上,形迹与行为应该是一体两面的。言恭达认为“作为行为的‘书法’,简单说就是‘书写’,在个体层面上,它是眼部、手部、心灵三种感官符合艺术表现目的的一系列协调运动”。因此,行为本体落实到具体书写中,还涉及形器本体层面的关乎技巧方面的执笔方法、姿势及动作。比如,关于执笔方式,古人总结得较多,繁杂而神秘,其实,能够符合自己生理构造并让自己书写状态充分释放,就是最好的执笔。

          言恭达在《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一书中谈道:“严格地说,与道心本体、行为本体相对应的应该是‘形器本体’。”形器之“器”,这里主要是指书法创作必须依赖物质材料,是书法形式美产生的必然条件。从商周到唐宋,书法创作的器物除了笔、墨外,还有龟甲兽骨、摩崖碑石、青铜器、简牍、绢帛、宣纸等载体和媒介。不同器物书写或铸刻出来的书法会有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对书体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潜在的重要作用。形器之“形”,指的是“形质”和“形体”,这是书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书法构成的形式。它是书法欣赏、学习的着眼点,由此渐进到艺术趣味的赏析和思想内涵的审视。

          言恭达将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分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形器本体三个层次,如果说道心本体属于形而上“道”的层面,那么形器本体则为形而下“技”的层面。师心为上,从眼为下,书法的欣赏也是由形器到道心,即由“象”到“意”这样心追目极的过程,是由技入道,从形器本体方面入眼入手,再从道心本体、行为本体方面入脑入心,从而创造出有“人”有“文”、形神兼备、可悦目又能赏心的精品力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