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贵州镇远祝圣桥

           祝圣桥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东中河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说到这座桥,还和张三丰有关。据说,修这座桥的时候,给桥墩下脚就碰到了难题: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众石匠苦苦思索,无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张三丰见了,却哈哈大笑,说;“基脚挖成这样,已经行了,只是差一样东西垫在下面。”张三丰找了个竹篮,去到街上买了一篮豆腐,晚上来到桥基地方,往每个基脚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还念念有词。第二天,众人出工来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采基坑底是整块的大青石,稳稳当当。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桥墩,所以镇远人都说祝圣桥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

            祝圣桥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 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

            一座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光是修建的年代就长达250年的古桥,同时又是中国西南的要道,这样的一所桥拥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所起的作用,都让记者充满了无数的好奇。 贵州省镇远县的祝圣桥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 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

            一座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光是修建的年代就长达250年的古桥,同时又是中国西南的要道,这样的一所桥拥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所起的作用,都让记者充满了无数的好奇。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个传说,在祝圣桥中央的三个桥拱下,原来各安放了一把剑,名叫斩龙剑,相传斩龙剑对真龙毫发无损,但如果龙出现便会自动飞出去斩杀,曾经有两把剑斩杀过两条龙,使桥免遭洪水袭击,于是现在就只剩下眼前这一把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记者也不知道建桥者为什么会独具匠心的在桥下放剑,但这对于记者来说也许永远都只是一个谜了,不过从桥的修建时间上,记者看到了建桥者的毅力及精湛的技艺。 镇远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湘黔古驿道可深入贵州腹地和云南,直达缅甸;而因为阳河连接沅水,进入洞庭湖后,弃 祝圣桥舟登岸,向北可达京城,顺流而下,向东可达沿海各地。它可以说是古代西南边陲与长江中下游交往的动脉和捷径。 那么是不是由于镇远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建桥者才会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去修建呢?而这座桥在镇远这个地方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当地的文史专家说,镇远在元代曾是一个军事重镇,由于地处滇尾楚头,从西往东走前面是云南、东边就是楚国,兀必烈看到了镇远特殊的地理位置,派了大量的军队驻守在这里,因此需要不停的输入物资,南来北往的商人不断的云集到这里来,于是镇远这个3.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便从军事重镇转化成了商业重镇。而过去镇远的交通主要是以水路为主,水路运输十分发达,在没有修桥之前采用渡船、浮桥很不方便,当地官员看到这种情况后便修了这座桥。 祝圣桥中央的亭子叫魁星楼,亭内原有的三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地桥来”,它说明镇远是西南要道,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朝贡物品都要经过这个桥走水路才能入中原,而“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风使,西来滇海庆去多”则道出祝圣桥重要的地理位置。 这座桥修好后起到了古驿道的作用,它的存在反映出了当时镇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缅人骑象地桥来”那副对联,说明镇远是一个西南的丝绸之路,也就是南来北往的东西来往的重要的桥梁。 祝圣桥不仅曾是小城连接阳河两岸的惟一通道,也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湘黔公路的必经之道。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宽度8.5余米的桥上还跑起了汽车,作为滇缅公路的延续,承担了输送生活及战备物资的通道作用。它的作用已不简简单单的是桥,而更多的是对镇远历史的鉴证!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