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丰泉 小区弦声
小品画,因其独特性,让人赞赏有加。
不同于如下主题创作,一律的鸿篇巨制——那种非得拿大尺寸大制作说事,去吸引观众眼球不可,假以大型展厅博取观感,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而小品画以小而精赢得好评,最适宜在小型场所如起居室、会议厅悬挂,便于人们朝摩夕观,“自谓阳春”是也。若要类别,则有国画小品、油画小品及版画小品,乃至雕塑,含括今日的新材料,不一而足。而国画家习惯以手掌大小册页,放笔直取,断物取形浓缩提炼,绝去拖泥带水。小品画题材相对宽泛自由,可以是人物是山水是花鸟,是风景静物或旁类其它,能否成就不一般的格调和趣味,这才是艺术的核心,欣赏的重点。
初学者说,欲以简洁明快的笔墨语言状人物神情,然不得要领,拟落笔顺畅,终不可得。倘若形消神散,则味同嚼蜡。初学者应从大千世界生活中采集,比如劳动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画面,锻造、提炼小品技巧,有一手真功夫不愁没机会,随时信手拈来,在挥毫泼墨间心手相随,直抒胸意。
关乎小品画建言颇多,应有的放矢,而不是不假思索的面面俱到。首先抓重点,然后以点带面,从生活现象中观察,累积素材,画出心里最想要的画面,毕竟艺术最感人处,在于真情、真实。有人从网络上找素材,一抓一大把,但心里不踏实,被感动的东西终究有限,不足取。只有亲身捕捉到的画面,细致入微地体验,方可入画,即行家里手言之的用脚步丈量大地的素材,带着个人眼界、审美这些而来。当下收集素材免不了动用摄像拍照,不是不可以,而是使用得当。通过不同角度拍摄的素材,取之不尽;心中已然的人物情节,用之不竭。很多画家重温经年拍摄的图片,看似模糊,仍觉有滋有味,毕竟置身于真实环境下,仿佛在目,“一切情景皆语境”。画家惟有选择人文特色和生活浓郁的题材表现,才有助于表达情感提升,比如拟黄土高坡、西南少数民族等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从形意上入手,人物不宜多,多则添乱,使本宜简洁明快的小品画,过于啰唆,是故,人物二、三个组合是为上策,同样于衬托和渲染画面气氛的情景道具,也当概括,放弃不必要的空间透视、明暗光影。
应致力于画意处,寻最有意味细节表现。从来形式语言所占的比重,如点线面构成,黑白灰对比,虚实相生及主次大小等,永不能少。
有这样小品画,拟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两三女子生活劳作的场面,此曼妙氛围得益于人物神情的生动性,及周围的农舍、晾晒衣服和飘在屋檐下女子出门佩戴的挂件,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加上恰到好处的笔墨,达成“奇文共欣赏”的视觉感。有时能想象到的细节难以一五一十搬进画里,再者小品画自身载重,不便过多过杂,好比小抽屉装不下大抽屉的东西这简单道理一样,是故,有损笔墨结构的明暗光影等,和以简取胜的小品画背道而驰,要剔除。人们眼里的小品艺术始终干净利爽、晶莹剔透,是净化了的世界。
另一幅小品画,除人物造型外,配景道具有些“捉襟见肘”,唯有挪用相关素材,与之呼应的,这在高明人眼里为“移花接木”法,好比山水画的对景写生法,若按焦点透视地对某个景点描画,恐难得好,不要说画者本人,旁人也觉无味,若采用散点透视法,视觉感或大为改观,境界豁然开朗,有“体百里之廽”感,既延伸了空间又扩充了审美视野。经验丰富的画家借小品画练习而有所获,为日后进入大舞台显身手打牢根基,一些专业院校也开设了小品画课,从画好小品画诉求入手。如果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备足功课,临阵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
有好的素材,也不能照样画葫芦,关键是取舍。一,“取”最有利于画面视觉表现的人物动态及情景道具;二,“舍”那些琐碎杂乱于画面无补的明暗立体。
以训练人物造型为目的的手法,从不会少,像半默画训练途径,此结合了习作阶段的人物画常识,含括山水、花鸟画技法,然后过渡到小品练习,使创作与习作不相脱节,如此,既模糊了习作与创作的界限,又纠正了那种以为手中有大量习作,便能囊括一切,包括小品画。
应在形式风格上多作尝试,像兼工带写或浓墨重彩;写意写实或变形夸张,结合细线勾染皴擦等,这对提升小品画观赏性至为重要。以人物为主导的小品画,经验丰富的画家不与巨幅创作一样,刻意形体的准确和具体,而是重在形神趣味上下功夫,点到为止,宁可有意味不尚完整的表现,也不要那种面面俱到的塑造刻划。由形象及趣味构成的观赏效果、整体氛围,乃至意到笔不到的艺术情致,才是画好小品的关键所在。
好的小品构图,既有彰显本土艺术之章法布局,又有兼收其它门类的长处,比如有沉湎于平面构成感的,有痴迷于版画黑白灰的,等等。总之,小品画构图的多变性有时比墨色变幻更让人喜出望外。让人赞赏有加的小品画,常常十几米开外被吸引,皆为画里画外的精彩纷呈所致。艺术感染人的第一眼,常常是,首先画之形式的传递,然后画之细节的呈现,还应力避不必要的败笔。
小品画表现遵从简单到深入这一规律,既要画得好,又要画得美,画得好指的是技巧方面如笔墨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画得美指的是整体观感,于浓缩中见精微,以少胜多,让人细品慢嚼。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