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原本是说,黛玉看到凋谢的花朵被风吹起,心中可怜那些美丽的花朵。花朵的开放是你我不能拒绝的美丽,然而如何将这美丽留下来呢?在古代除了画画,还可以将其烧制成瓷器。在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进步,一种名为“百花不落地”的瓷器纹饰出现了,其色彩极为丰富,花团锦簇、洋洋大观。
“百花不露”,也叫“百花不落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其纹饰通常出现在粉彩瓷器上,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底瓷,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而得名。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瓷器满画花朵,种种色色形状不一者,谓之万花”,所以“百花不落地”又称“万花堆”或“万花锦”。又有雅称为“万花献瑞图”。
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碗(“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瓷胎洁白莹润如冰似玉,底有“雍正年制”四字蓝料楷书款。外壁满绘四时百花图案,在中心位置绘有大朵的牡丹、荷花,周围簇拥小朵的玉兰、绣球、兰蕙、石榴、芙蓉、菊花、桂花、菖蒲、石竹等四季花卉,花叶满密覆盖全器。
“百花不落地”这种装饰技法始见于雍正时期,流行于乾隆、嘉庆年间。晚清民国均有烧造。清雍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汇集了当代最著名的一批名工巧匠,因此这个时期的瓷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百花不露”瓷器正是这个时期产生的。雍正时期的“百花不落地”尚属于草创阶段,花与花之间并不以花叶填满,而是留有空隙。到了乾隆时期,随着粉彩逐渐成为瓷器的主流,“百花不落地”作为粉彩的一个重要品种,也逐渐发展成熟,其花朵种类繁多,彩料颜色鲜艳,绘画手法细致,堪称鼎盛时期。嘉庆时期的“百花不落地”工艺也非常出色。清代著名鉴藏家赵汝珍著《古玩指南》记述:“(嘉庆)佳品不多,惟万花瓷品俗名百花,到底以此时为佳耳。”嘉庆时期的“百花不落地”较乾隆时期亦有值得称道之处,其在于除了继承前朝的精细规整外,还注意避免堆砌繁缛,风格趋于疏朗简约,在不失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同时,透出几分清逸雅致、灵秀活放。清道光以后,随着国力逐渐衰落,百花不落地工艺也随之程序化,纹饰日渐图案化。
御制洋彩“万花献瑞”大葫芦瓶(清乾隆)器型硕大,逾六十公分。瓶以繁茂绿叶为地,叶片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地上满布各色花卉,春之牡丹和玉兰与夏之荷及秋之菊并蒂盛开,不拘时节。瓶上叶片与花卉均以洋彩料绘制,叶脉与花丝纤毫毕现,油润莹亮,栩栩如生,艳丽非常。瓶内及底部满施松石绿釉,口沿及圈足外沿一圈施金彩,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识。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百花不落地”的描绘方法比较复杂,简单来讲是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画牡丹等大朵纹样,在周围加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各种小花朵图案,并且画有很精细的辅纹,让画面覆盖全器,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花的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致,繁密之极。
百花不落瓷器烧制工序之繁缛,设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当为彩瓷之翘首。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
考其源流,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汇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其次,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务必与原稿一致,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一旦有误,全局皆变,任其彩料何等妍美,画手如何高超,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第三,彩料配制之多堪称众瓷之首,百花不露地者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30余种,故绘画之前,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种类繁多几近百种,均需一一调试。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多少人力,耗费多少时间,预支多少成本,可想而知。
再如清嘉庆景德镇官窑粉彩百花不露地杯,杯胎质细腻、制作规整、深腹圈足,外壁施粉彩百花不露地纹,绘画工整细腻,底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画面繁密,这是百花不露地瓷器最为显著的特点,各种花卉图案紧密排列,不留空地,将整个瓷器表面完全覆盖,几乎看不到底釉,营造出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花朵的种类丰富多样,通常以牡丹等大朵花卉为主体,周围配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各种小花作为陪衬,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有姿态,尽显自然之美。构图严谨,虽然纹饰繁密,但布局十分讲究,并非杂乱无章。花朵的分布有主有次、有疏有密,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例如,在一些器型上,中心部位的花朵会绘制得较为突出,周围的小花则起到烘托和点缀的作用,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艳丽,百花不露地瓷器的色彩运用极为丰富,通常能见到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颜色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这些颜色相互交织、搭配,使瓷器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过渡自然,在彩绘过程中,工匠们通过高超的技艺,使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界限。比如在花瓣的描绘上,颜色从花蕊到花瓣边缘逐渐变淡,呈现出一种渐变的效果,增强了花朵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百花不落地”,这一传统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与赞誉。它不仅是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供职于湖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