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可在“意象”的烘托下会呈现动态之姿,让人们在鉴赏后获得感悟。“意象”来源于中国艺术的造型观,强调“物我合一”,追求情怀表达和精神境界。将这一概念融入雕塑创作,可通过雕塑语言实现艺术升华。
精神力量的呈现
很多中国雕塑作品属于意象雕塑范畴,映射着中国雕塑发展精神之魂。追溯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雕塑载体,其表面图纹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如饕餮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心理。到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进一步发展,使意象风格也随之改变,而崇拜敬仰的内涵却仍旧如影随形。例如,霍去病墓石雕群将“战马”这一意象引入其中。雕塑或卧或站,或奔腾或静止,既用于表现霍去病的能征善战,又展现出了汉朝强大的精神气息。后世雕塑的崇拜敬仰感有所减弱,更凸显了潇洒、超脱等追求。
当今时代,雕塑创作中的意象表达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创作多样,有的继承传统雕塑风格,有的在传统基础上积极创新,将本土风格与西方风格融合。以上因素的交融下,更具特色的意象思维逐步成型。笔者创作的《神与物游·九凤》这件雕塑作品引入了以凤凰为代表的很多传统意象。凤凰是“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其立于山巅之上,俯瞰天地,使人之神与物之神在此刻心灵交汇。单脚矗立的姿态表现了二者的平衡,寓意着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共享盛世。
平衡的意象表达
“平衡”在新时代雕塑的意象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指引当代雕塑创作者以更开放、宽容的态度去创作。例如《丝绸渔歌》这件雕塑作品引入了渔夫、犬、独木舟等意象,通过平行线与斜线交叉的构图方式,使船、桨、渔夫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既增加了构图稳定性,又表现了渔夫的精神状态。作品中的渔夫满脸皱纹、饱经风霜,但其眼睛望向远方。旁边的犬也是如此,传递出渔夫虽生活艰苦但仍坚强乐观的精神态度。加之三角形构图的支持,使这份乐观更具底蕴,更加长远、稳固。当代雕塑中的“平衡”还表现为中西方雕塑理念的深度融合。例如《雪之花舞》这件雕塑既融入了篆书的意象精神,又借鉴了西方雕塑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形式。
意象的创新呈现
新时代雕塑的意象表达还离不开创新。例如,当代雕塑的材料创新不仅涉及常规的石头、青铜器、陶瓷,还逐步延伸至不锈钢、塑料等新材料。这些材料支撑了新形态的塑造,有利于衍生更多新的雕塑技艺。在审美层面,当代雕塑更加注重通过意象表现诗意,吸引受众关注,使其在分析和鉴赏中获益匪浅。
另外,还有许多当代雕塑致力于体现平凡之美。那些口袋公园、街头巷尾的雕塑在通过意象符号表现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生活空间的烟火气,让生活更有味道。
随着时代发展,源源不断的雕塑人才接连涌现,雕塑创作将迎来更多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意象表达。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