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书法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白慧2025-04-01 08:44: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承担着记言录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华民族世代守护传承的文化瑰宝。近年来,书法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美术与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书法热”特别是“书法教育热”不断升级,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挖掘书法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多元手段创新展示书法之美,让书法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脉赓续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篆书的古朴典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隶书的蚕头燕尾,展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文化背景下的规整与雄浑;唐楷的法度严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正统、规范的价值取向;行草书的浪漫奔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浪漫、超脱精神境界的向往。从古代碑碣刻文到文人手札、题跋,书法经典作品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事件、社会风貌、文化思潮,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如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悲愤激昂的笔触,不仅体现了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还彰显了颜氏一门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再如,被誉为“汉三颂”中的《石门颂》,不仅展现了隶书恣肆放纵的艺术特色,还记录了东汉顺帝时司隶校尉杨孟文“数上奏请”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歌颂了杨孟文打通汉中至关中的交通要道、造福一方百姓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从“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用笔变化,“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到“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章法布局,再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意境追求,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者、书法家王蘧常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中锋用笔是书法用笔的核心法则之一,由中锋写出的线条稳健、端庄,体现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状态,与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与人格修养高度契合。书法用笔提则轻盈,按则厚重,顿笔沉稳如石,挫笔灵动似波,用笔的变化犹如生命的节奏,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书法结字讲究对称与均衡,如“王”“日”“天”等字,其对称的结构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文化气息,给人以稳定、和谐之感。蔡邕在《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一幅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呈现一种气脉贯通、虚实相生的美,将用笔的刚柔相济、墨色的枯湿浓淡、结构的擒纵收放、章法的跌宕起伏等寓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风格千变万化,有的空灵飘逸、有的刚健雄浑、有的温润典雅,不同的风格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哲思。被誉为“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笔画粗壮有力,结构严谨稳重,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刚正不阿的精神风貌,是儒家“入世”精神在书法领域的表达。王羲之的书法则飘逸洒脱、超凡脱俗,是道家“出世”情怀的映照,表达了对自由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怀素小草《千字文》笔触细腻、轻盈流畅,仿佛超脱了纸张的束缚,让观者在欣赏草书之美时,加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书法的旺盛生命力源于传统、源于时代、源于人民。古代民间的契约、书信、联匾、碑榜、招牌等都产生于生活环境之中,无不展现了普通民众对书法的运用与创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诉求与审美趣味,成为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当今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书法家更应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从人民的奋斗历程、劳动场景、生活细节中汲取创作灵感,科学运用现代展示技术,使书法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的载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要求书法作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民群众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升,对书法作品的质量与内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书法创作要在传承书法传统技法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题材,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贴近人民生活、符合大众审美的书法作品。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书法艺术不应仅仅局限于少数人,而应积极走向人民群众,通过开展书法教育活动、举办书法展览、组织书法交流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热爱书法、参与书法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表现人民,书法艺术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提升书法作品的内涵深度与文化底蕴,通过书写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励志篇章等内容,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和发扬好书法艺术中包含的精气神,推动书法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本文系202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书法美育的当代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立项号:2021J049)阶段性研究成果、2025年度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项目“AI语境下书法美育‘三堂联动’赋能总师型人才素养跃升路径”(项目编号:2025JGY6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