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传统继承与当代发展中寻找平衡点——评谭建明雕塑作品

        作者:施俊杰2025-01-13 08:57: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新时期的沙洲村(雕塑) 谭建明

            雕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憧憬。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谭建明在传统和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走出了一条承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的道路。他的雕塑以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精准表达、对多感官造型能力的独特呈现、对雕塑艺术创新精神的积极探索等方面的艺术魅力,在当代雕塑领域独树一帜。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谭建明的雕塑作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的深入挖掘与表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入现代雕塑创作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文化生态?文人中国》组雕中,他选取了李叔同、鲁迅、王国维、梁漱溟、蔡元培、胡适和辜鸿铭等中国近代文人作为表现对象,这些文人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星,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变革和文化传承的代表人物。谭建明通过对他们形象和气质的精准把握,展现了中国近代文人的气节与风骨。从李叔同的深邃内敛到鲁迅的激昂犀利,从蔡元培的豁达儒雅到胡适的聪慧灵动,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以梁漱溟为例,在塑造其形象时,谭建明参照马王堆帛画中的服饰元素,将经典形象与梁漱溟的个人特征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具历史厚重感,还凸显了梁漱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革时坚守文化根基的精神特质。在《诗人闻一多》中,谭建明通过对细节的精心雕琢,从面部表情到身体姿态生动地展现了闻一多的内心世界和人文精神,这不仅是一尊人物雕塑,更是对闻一多精神世界的深刻诠释。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谭建明成功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近代文人的气节与风骨等精神内涵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底蕴。

           

            对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精准表达

            谭建明不仅关注传统文化,还紧密贴合时代脉搏,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的反映,以艺术展现时代精神。在《果子熟了——十八洞村记事》中,三位采摘猕猴桃的苗族女性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自信的笑容、忙碌的身影、饱满的果实以及半蹲女子手中的智能手机,生动地展现出十八洞村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发展的过程,俯身女子手中那本《乡村振兴战略》书籍则体现了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歌颂和肯定。谭建明以脱贫攻坚为主题,通过对十八洞村的村民形象、村庄风貌、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刻画,展现出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他参与创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伟业》,以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65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历程。这些人物取材自真实的原型,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阶层,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伟业》中,谭建明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在表现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工形象时,他通过粗糙的双手、朴实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展现了这一群体在国家建设中辛勤付出的形象,体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刻画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时,他运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和富有科技感的造型元素,表现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

           

            对多感官造型能力的独特呈现

            谭建明的艺术语言独特而富有表现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也不断创新。他不仅限于传统的石材、木材和金属,还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玻璃钢、树脂等,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在雕塑《徐志摩》中,他运用铜、铁和石头等材质,通过对材质特性的把握,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对比。铜质的主体部分展现出人物的温润与灵动,铁质的背景则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天然石头的运用使作品与自然更加贴近。

            在表现手法上,谭建明不拘一格,融合了写实、写意和象征等多种手法。他的写实作品逼真细腻,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存在;写意作品则注重神韵的传达,以简洁的造型和富有感染力的线条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如在一些作品中通过特定的元素象征民族精神、时代进步等主题。

           

            对艺术创新精神的积极探索

            谭建明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还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1934——半条被子》是谭建明基于长征期间的真实故事创作的一组雕塑,表现了红军战士将被子剪下半条送给贫苦农民的情景,通过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温馨的氛围,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谭建明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雕塑的形式美,更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记录和反映社会历史的痕迹,来展现红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在艺术创新方面,谭建明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他在雕塑的叙事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并置、时空对比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叙事性和表现力。例如,在《1934——半条被子》《2021——新时期的沙洲村》这两件表现沙洲村题材的作品中,他运用过往和今天的沙洲村在两个时空场景中的对比,来展现村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他还积极尝试将现代科技与雕塑艺术相结合,探索数字化雕塑、多媒体雕塑等新兴领域。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