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名山古寺写生、创作、研究的对话

        作者:核实中..2014-08-28 11:08:2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时间:2014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东辰民族艺术大厦渊林精舍

          丁雪峰: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书画鉴赏家

          朱斌:书画经纪人、恩卉画廊总经理


          朱:丁老师,听说你组织了一个画家组,对名山古寺进行考察、写生、创作、研究,请问你们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么个活动方式?

          丁: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生活,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自然美的表现,魏晋以降,就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至五代、两宋,山水画高度繁荣。相应的美学思想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以后,山水画开始偏重于心源和形式意趣。明代,模仿宋元成为潮流,画家们关注的中心是笔墨气格,董其昌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清代的石涛及黄山派诸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受经济社会物质文明的影响,模仿、重复、远离自然的枯索之作越来越多。依照固定程式闭门造车的画家相沿成习。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发现自然美就成为时代的要求。

          模仿复古的作品,由于缺乏直观的感受,不能避免枯燥、单调和千遍一律,画家注意的只是“体”、“法”,远离了自然的生动与气息,技巧再高也画不出生命与精神。从写生而来的作品,不脱离生动的直观,不丢弃从自然中得来的新鲜感和造化之气。

          我们之所以选择“名山古寺”,一是因为自佛教东传,天竺诸国文化与之俱来,今日我国石窟、寺、塔及雕塑、绘画,金石、碑碣,典章、文献等传世瑰宝,莫不有佛教的影响与保护。为了进一步发掘、吸收佛教艺术的精华,以期让久远的佛教艺术在当今的美术创作中发挥新的作用与影响。二是古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在考察、研究石窟、古寺佛教艺术的同时,深入名山大川师法造化、写生、创作。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用3~5年时间完成这一计划。然后拿出研究成果、拿出作品,向社会汇报。

          朱:听您的意思,这个活动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那你们的人员组成是什么情况?

          丁:我们的画家组是一个自发的组织,有两三个参与初始筹划的骨干人员,其余大都是朋友们自愿加盟,谁想加盟都可以。在时间上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短期、长期都可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画家参与,希望有更多的画家深入生活。

          朱:现在社会大多画家在炒作名气,在运作市场。你们却要深入名山古寺,而远离都市,这样你们作品的价格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有些想淡出名利的意思?

          丁:也不是出世,也不完全是淡出名利。我经常接受一些朋友邀请去给人看藏画,这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一般不论画家生前如何,只看画得好与不好。所以,书画经过几十年后,罩在其上面的虚幻之物自然会剥离,只有好坏、高低的差别,一切都清澈的一目了然,这是画的本来面目。艺术之所以千古至尊,乃是因为有其深刻的自身价值,这种自身价值的大与小,真与伪,作品本身会说话,并非靠耍嘴皮子,摇笔杆子就可以改变的了。画的不朽,在于其作品内在的生命力,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画,跟不上,画以外的因素,可能起一时的作用,却决不会起永久的作用。那些脱离艺术本质的假招数,华而不实,任何侥幸获得一时之名,一时之利,一时之大出风头的画家和作品,靠炒作出来的名声,注定是短命的。至于画的价格,我认为艺术是关于价值、而非价格的,是关于道德、而非物质的,是关于品格、而非市侩的。艺术是关于人类思想、能力陶冶的,是为了让人类成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发自某种可鄙的功利动机。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真正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般都是长期处在边缘为人类精神而奋斗的人们而创造,因为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在拒绝权力和功利的过程中改变精神方向的事业。只有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才会具有内在的精神和生命力,才会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