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中国绘画的发展史程谈中国画的创新

        作者:核实中..2010-07-19 12:15:0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也随之衍变,中国画为适应时代审美的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明代开始中国画就开始寻求突破,但直至今天,发展走向的问题仍然是困惑画家和理论家的焦点。文章主要从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谈中国画的创新。创新首先应进行观念上的更新,新时代的中国画应该反映时代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

            关 键 词:中国画的发展 创新 绘画观念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也随之衍变,为适应时代审美的需要,中国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何发展,直至今天,仍然是困惑画家和理论家的焦点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徐悲鸿为中国画融入了西方现实主义的方法;林风眠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养料;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一批老一辈画家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华。但20世纪80年代,国画界依然有人提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 ①其实中国画的生命力在于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吸收和创造,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结构。
            尽管古人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纲常,虽然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却制约不了中国美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下面就从中国画发展历程来谈谈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中国画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中国画的萌芽期
            
            原始到春秋时期中国画逐渐萌芽,但仅仅是充当巫术和宗教的“婢女”,装饰着房屋或器物的表面,纯的、仅供欣赏的绘画还未出现。各种原始陶器上的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图案,亦没有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到了商周青铜时代,华丽丰缛已风靡于世,绘画装饰着青铜器表面,附着了更多的宗教神秘和幻想,厚重繁缛的饕餮纹,传承了巫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质、性格。
            
            二、中国画的成熟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独立的绘画形式已经出现,虽然《人物御龙图》《凤夔美人》并不是出于纯粹欣赏的目的,但中国画的基本形征已经确立:用线条勾勒,以色彩渲染。
            汉代完成了中华文化有史以来最完整的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绘画稳步向前发展,并走现实主义道路。壁画中的采桑、宴乐都是庶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以儒家稳定的伦理秩序和人之常情为基础的美学观。历史步入到魏晋,“自三国鼎分……于是礼教之防破,人情风俗为之大变,绘画思想亦随之解放。”②绘画从原来落实在生活实际的描述,更多地转到了人内心本质的感叹,从百姓之常转到了个人心绪的哀怜,由“民间文艺”发展到了“文人创作”,并且注重形式技巧,更注重细致敏感的对自然与生活的情思,以及对人物本身风貌的欣赏。
            
            三、中国绘画发展的高潮
            
            大唐盛世,艺术也流光溢彩,周昉、张萱笔下的人物,缛丽浓艳,“丰腴肥美”。正是人们审美时尚的体现,说明经济的富庶,也带来了审美观的变化。唐中期以后,贵族华胄之美逐渐没落,文人艺术兴起;人物画达到顶峰,山水画后浪推前浪;缛丽浓艳逐渐为淡雅的美学观念替代,色彩褪去浓艳而趋于水墨;意境从繁缛变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灵动的线;雄伟、灿烂、繁缛变成宋末的幽渺、内省、静定,一切都在变局之中,这正是两宋王朝偏安一方的真实写照。
            “文人画”尽管由石文同、苏轼开其端倪,然而它的真正确立是在“元四家”兴起之时,完成于一个沦亡于异族、知识分子空前苦闷的时代,“凡文人学士,无论仕与非仕,无不欲借笔墨以自鸣高。故其从事于画者,非以遣兴,即以写愁而寄恨。” ③笔在纸上拖滞、停止、移转、堆叠,山水成了只是笔墨构造的抽象视觉经验了,这与宋代的院体画相比,无疑是观念、表现上的反动。
            魏晋六朝人借助书法,开拓了“笔”在绘画上的丰富性。至此,又从“笔”拓展到“墨”,“笔墨”二字合称为中国画的主要核心,也正是中国绘画已成为一种意念思考的表征。
          四、中国画寻求变革时期
            
            明末清初,城市工业、商贸的发展,加上西洋画风的传入,使绘画走向了商业化。市民文艺冲击下的文人画,即使是在吴派画家来看也颇不统一了,沈周以谨厚之风守着元人的法度,有时竟有点刻板了,唐寅其实已沾满了浓烈的市民趣味;仇英则是皇室贵族与市民绘画的结合;文徵明也显得风貌不一,时而是文人,时而是宫庭职业画师……所有这些矛盾都说明着文人画在市民文艺巨浪冲击下要发生更大的变化。
            在清初,当文人画的“雅”已被保守派、正统派一再重复,而变成僵化的虚假形式时,一批敏锐的画家却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用真诚的“俗”来对抗虚伪的“雅”,当“美”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真正的艺术家便以“丑”“怪”来替换人们的审美眼光。陈洪绶、丁云鹏、八大、石涛等人共同构成了这转型时代的“狂怪”画风。
            在总结纠缠不清的文人画、市民画等经验的20世纪,出身于湖南的穷苦人齐白石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从民间艺术中采纳,又从文人画中截取,使他综合文人、民间画风而创造了独到的风格。文人在他的画中看到了厚实的笔墨及诗文的意境,世人在他的画中认出了日常生活的题材。他的画风流传至今,是文人画金石派中的最后一个佼佼者。
            
            五、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上的变革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变革,其外在原因是社会、经济、心理结构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内在因素是艺术家对旧传统的不满,他们呼唤或创立一种新的形式或开拓一种新的观念。因此中国画的创新关键还在于观念上的变革。
            绘画观念是一个历史演进、发展的范畴。它受制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构成,它来自画家生活和创作实践,是人们对绘画的认识,对表现对象的感受以及怎样运用物质技术手段把这些感受呈现为感性的绘画结果。新时代的特征是快节奏、高速度、多色彩,中国画的出路在于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审美角度来观察社会和表现对象,把握宏观和微观世界,充分地让内蕴深处的个性更自由地抒发,重新认识狭隘的形式语言以及近亲繁殖的危害;以开放的胸怀,对各类艺术吞容吐纳,即去寻找其中相异于己的特质,在各自互为补充的过程中变化自己、完善自己。
            
            注释:
            ①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5(7).
            ②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3.第1版,第37页.
            ③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3.第1版,第283页.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