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茶具演变和当代紫砂艺术 寇 丹

        作者:核实中..2010-06-23 14:39:17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中国是茶的母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国饮”,并从茶的生活与文化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一饮一食,都离不开器和具。以茶的饮用方法的发展来看,从古代的陶瓷逐渐随着饮茶方式有生嚼茶叶,蒸捣烘干的饼茶,磨成粉的末茶到炒制烘焙的散茶,以及今天我们已经领略到瓶装、罐装的茶饮料,还有做成颗粒、片剂的茶,作为茶的器具也跟着相应发展。所谓“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器具的质地也从原始的陶土、瓷土、玻璃、金属、化工合成的种种杯、壶等等,让人们在饮茶中感到分别、舒适。
          瓷砂陶土是属于陶土中在中国独有的。它和一般陶土不同的地方是粘土、石英、云母系矿物共生的矿物原料。虽然在中国其它省份也有类似的矿藏,但从它的粘度、韧性、丰富的天然色泽及烧成后经化学、物理变化形成的气孔、吸水率、耐热和隔热性能等都优于其它各地的。这种独特的陶土唯有江苏宜兴和与浙江长兴交界的地区方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之所以形成不可比的知名度是有四个原因形成的:1、具有丰富的优质紫砂矿;2、自古代以来就是著名的贡茶产区,唐中期陆羽就推荐阳羡(宜兴古名)紫笋茶为贡茶;3、依傍太湖水系,使得笨重的紫砂及其它陶器如大型的缸、瓮、钵、罐等便于水上运转;4、自宋代以来有大量的人文如梅尧臣、苏东坡、陈曼生等参与,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代陆羽总结了前人的有关茶的记载和自己的实践体会,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在这本书中写到的饮茶之器,只写到碗而没有出现“壶”字。这不等于当时没有像壶这种器具,只是不专门用来饮茶而已。这是因为在唐代的饮茶方法是用饼茶,经碾成粉末之后煮着连茶带水一起喝下去,用碗就可以了。今天日本的末茶道还是沿习着这种饮茶方式而不用壶。到北宋后期,今天这种用开水直接冲泡炒过的茶叶的饮茶方法开始在民间出现。为了适应这种泡茶方式,专用泡茶的壶就出现了。到明代,朱元璋下令废除饼茶作为贡品,促进了散茶的生产和茶壶的应用,这样,和南京较近的宜兴紫砂壶就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展,并且与茶的文化相得益彰,走上了与日用陶器具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和泥与火结合的艺术。出现了时大彬、邵大亨、陈鸣远、扬彭年等一批制壶名手。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紫砂艺人徘徊在一般村镇茶馆使用的茶壶中,其特征是使用较粗的红泥,体形也单一,容水量也多。少数的制壶高手如王宝泰、斐石民、朱可心、吴云根等被上海古董店请去专门进行仿制古代名家的壶,自己独特创意而成的壶数量很少。另一个原因是当时采矿、粉碎、烧窑等设备比较简陋原始,不能做出特别精细的作品。但相反的是,在炼泥、腐热等工序中依传统习惯比较认真,在选矿方面有许多优质的矿泥供应。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家民族遭到重大的损失,直到新中国成立,一批老艺人师授徒传培养出一批制壶高手,并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发展,紫砂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感受到了新中国对劳动人民的尊重、爱护,并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创作了许多壶式,做光壶的顾景舟,做花壶的蒋蓉等一批制壶人相继出现,并由政府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业培训的职业机构,为未来的紫砂艺术后继有人奠定了基础。十年“文革”中,除生产耐酸碱的化工设备外,日用的精陶、均陶还继续有生产外,受极“左”路线的干扰,许多壶式已不能生产,茶文化活动和茶馆也受到摧残,宜兴、丁山一带的日用器具、紫砂艺术又一次受到了阻碍。但自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茶文化活动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又加上海外相隔数十年形成的渴望需求,紫砂壶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称为“魔壶”而身价飙升,一个讲制壶者名气大小作订价的紫砂壶市场,掩盖了朴素的、实用的饮茶器具价值,紫砂壶从产区流传到许多不产茶的省份,几乎全国的城市和旅游点都有许多的专卖店。紫砂壶从草根平民的家庭,登堂入室地进入艺术殿堂。这也是历史上的空前之举。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把小壶可以换一座洋房别墅,这使宜兴丁蜀这个小镇迅速繁荣起来,十几年中从业者发展到数万户。经营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家庭伦理问题。除了一些名家之外,大的得利者还是一批交流渠道上的采购、运输等人员。他们一方面促进了制壶队伍的发展,一方面从中牟取暴利,并利用不正常的消费、致富心理,短短几年中假冒名家、仿制名壶、伪造古壶大批问世。他们利用了人们普遍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与饥不择食的心理,诱使一些制壶人以“真、奇、怪”来代替“真、善、美”,使许多可贵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浪费,又当这些混乱已被市场供求遏制时,许多矿产资源又被全国农民普遍建造新房的要求而生产为大批的琉璃瓦,直接影响到不可再生的矿泥大量浪费。居住条件改善了,彩陶和现代陶艺作品又占了紫砂的一席之地……其间,在大量出现了工艺师、高级工艺师、工艺大师、国际大师的种种职称的同时,也有不少艺术家耐得寂寞,苦心钻研,学习深造,从而创作出前无古人或与现代工艺结合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和国际性的展出中获得极高的荣誉;并且,在各茶区、各少数民族的茶艺蓬勃发展的后,在改进工艺制作和烧制技术后,在紫砂艺术上也确实继承、发展了传统,使我国特有的紫砂艺术依然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例如由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设计、汪寅仙制作的曲壶,在审美要求、制作和烧制难度上,在现代审美视角上,都堪称是20世纪的紫砂壶代表作;由北京艺术家、画家韩美林创作的许多现代陶壶上,他延请许多制壶名手与之合作,使古老的紫砂艺术焕发出精神光华;以传统艺术、由陶土来承载古代文化和现代要求上,吴鸣创作的一系列紫砂茶具得到国际艺术展的好评,使紫砂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以古老的明代供春壶加以变型的供春壶系列,给人以时空转换感受的华建民;以自然瓜果赋于极丰富生活情趣的高丽君,在花货壶的创作中,不一再重复自己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在泥、火、釉三者结合,制作出高结晶釉、符合日本、韩国需要,并与普洱茶相配的茶具方面,葛明祥也是佼佼者。尤其是以徐秀堂为代表的紫砂雕塑、吕尧臣发展之绞泥工艺的运用创作等方面,都为当今紫砂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创作态度的榜样。
          顾景舟先生在评壶时说要形、气、神三者的统一。我现在要加一个字在前面,就是“泥”字。因为现在许多的壶卖得那么贵或可以还价得那么便宜,这里面是不是真正的紫砂泥呢?伪饰与假是不同的。战士们身着迷彩服以适应环境,人还是真的,只是着装用了伪饰而已,在动物世界中这种伪饰手段运用得更多。一把用以饮茶的陶壶可以储水泡茶实用,就不能因为其它种种原因就说它是“假壶”。但不少伪饰的茶壶,目的是以欺诈的手段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这对于爱好玩壶、藏壶,又不太熟悉紫砂壶种种知识的人来说,就应该了解一点伪饰的方法技巧,以便在消费时加以识别。
          紫砂壶在20年前被称为“魔壶”加以搜集转卖获利的高潮时候,一般买家都先看壶底的印章,而对这把壶的泥、形、气、神置之不顾。原因是从众心理,求利心切。那时,真正的名家们收益不少,壶贩子们获利更多。后来海外来客手提一袋照相制版而成的名家印章来到宜兴住进宾馆,布置制壶艺人做什么壶、用谁的印,然后再贩到海外。一时大陆旅游城市的壶店或入夜的地摊上,你想要谁的壶就有谁的壶。几年之后,这一伪饰方法才逐渐使人小心翼翼起来,但又因缺乏其它对比识别方法,一时也难以下定论是原作还是伪饰。
          众所周知,古壶名贵而少,最上限也只在明代。北宋虽已有壶,在宜兴丁蜀镇还发掘过羊角山古窑址,但羊角山的宋代窑址残片,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只认为是陶器未肯定是紫砂器。尽管唐代中期的文字中已出现了“紫泥”一词,也不能断定就是指今天的紫砂矿泥。
          伪饰“古壶”、“老壶”通常用的是下列几种方法:1、把新制的砂壶放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或打上棕色皮鞋油之后用地板蜡擦抹抛光,目的是遮盖劣质矿泥和做工粗糙;2、把新壶串在铁丝上用废汽车轮胎、机油布等燃烧烟熏而成有了“包浆”的感觉再抛光,这种伪饰壶身内外不一致,烟熏痕迹成斑状不匀;3、壶身刻上光绪、民国某某会议纪念品字样以示其“老”,其实,紫砂壶在当年只是极普通日用品,一些会议也没有会用紫砂壶来作“纪念品”的先例;4、为使壶体内外色泽一致,将砂壶浸泡在饲料缸内一段时间,洗净干透再卖;5、饰以文字题刻,但因文化素质太低,所刻字体为硬笔书,内容则以讹传讹,错别字屡见,甚至把“乾隆”书为“乾龙(繁体龙字)”;故意用木质刻字章或用刀在壶底盖印刻字,但印面字迹光鲜,所刻之刀不是竹刀而用现代钢制刀;7、古代因碎泥工具简陋,一般泥质粗而疏,石英砂粒大,但今天的“古壶”用的却是现代磨机生产的泥料,泥细如面粉,透气率也相对低;8、有的售壶者当场用火柴划壶体而燃烧,以证明其壶之“古”之“真”,其实,摩擦生热,火柴与任何物体紧密用力摩擦也会燃烧,此法不足信;9、养壶是指紫砂壶内的石英、云母等成分经冷热水不断交替和手的摩挲,时间一久会变得火气全无、晶润可爱,这一过程一般连续使用一个月就会发生,时日愈久愈可把玩,这就叫养壶。经过“养”的壶不仅好看,售价也高。但现在也可伪饰速成。方法是(1)、浇浓红茶汁于壶面和壶内,置微波炉内反复浇烤;(2)、将壶盛满茶汁放在高温(如窑的顶部,炉灶的近旁不断浇茶汁于壶外任其淋漓和干了再浇,其间用抛光或粗布揩抹,总之是通过茶汁浸淫壶面细孔而成。这种速成法只对壶的外表发生变化,和年长日久的使用不同。还因为爱壶者的心不断与茶壶对语养护,日久生情。感情是靠培养而不是可以速成、打造、施压的;10、以劣质泥制或灌浆法做的壶,在外部喷一层好的泥浆,当地称为“化妆泥”。这类壶一是手感很轻飘,二是从壶嘴、壶口部分有浆液挂向内壁;11、壶外之伪饰。售壶者往往可以出具作品证书,作者资格证书,说明制作者是什么大师、高级工艺师等等欲求价高。现在一些地方的制壶者在近20年中队伍扩大达三、四千人,企业改制后化整为散,作坊、工作室林立并广为收徒或借光炒作,甚至有些二道贩子式的人,自己连一把实心泥壶也捏不出来也变成什么高级工艺师得到什么奖了。这也因为出现了以出售证书牟利的单位,交多少钱就能得到什么证书,连“国际工艺大师”证书也可以开具发放。这已是由壶的伪饰进到人的伪饰了。此风至今又变为由几位有名的制壶人物签名而出售的证书。所以,爱壶、鉴壶者必须冷静,不要过份看重头衔、看重证书或奖,还是看手中实在的一把壶的质量。因为任何作者都是要以自己的作品来赢得信任的。古代的不少制壶人纯属工匠,除壶底钤一作坊名称外,个人一般自做个记号以便论件计算工资。有的在“古壶”上盖四、五个印章也显然是聪明过了头的欲盖弥彰。
          关于紫砂矿泥为求其在批量生产茶具时色泽一致,允许有千分之三以内的化工色剂掺入。也有的泥矿本身就具美的色泽,就完全不用掺入任何化工色剂。
          我们相信,大浪淘沙是不变的法则。一时间的浑浊也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发过程 中的必然。随着人们鉴赏力的提高和制壶者在竞争中认识到文化素质对作品的关系,不断努力学习,正本清源,中国的紫砂文化更灿烂的时代不久就会出现。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