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数字技术为“如意金箍棒” 做传统文化的“取经人”

        作者:刘杨 宣学君2025-05-11 12:55:34 来源:光明日报

            (1/2)《黑神话:悟空》原画设定图

            (2/2)《黑神话:悟空》原画设定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去年一经推出,便以精湛的游戏制作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征服全球玩家,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诠释了中国传统神话的魅力。“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于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900多件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珍贵素材与观众见面,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一众角色、场景、道具,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探索游戏幕后的故事。这场展览,既是对《黑神话:悟空》的艺术解剖,也是美术学院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命题的一次深度解答。

          传统美学 数字催化

            《黑神话:悟空》之“神迹”的产生,建立在传统文化坚实的基础上,让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焕发新生,蕴含的是朴素、悠远、经典的共同价值观与情感认同。它的成功就在于,通过全球玩家普遍理解的视觉艺术语言,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神话的磅礴想象力。

            在漫长的制作周期内,团队走遍全国,实地扫描古建古迹。据艺术总监杨奇回忆,他们扫描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12个亿面的恐怖工作量”。游戏采用了多种前沿数字技术,提升渲染技能、模型精度和光影效果,令画面实现了全景深的逼真效果,让人不禁惊叹当下数字艺术的巨大魅力,它超越了以往美术和当代艺术的范畴,为人类的艺术感受、艺术表达和艺术创造开辟出新的空间,而这些技术实践背后正是对传统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数字技术正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展览现场,2.8米高的灵吉菩萨头像与黄风岭场景遥相呼应;借助数字技术,陕西蓝田水陆庵的悬塑细节得以完美重现。当古老建筑与神话传说在游戏创作中相遇,传统文化便突破了时空限制,焕发出流动的生机。这种创新表达的底气,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如今,传统文化已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文化基因库”。这种独特的文化标识,恰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杨奇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创作者。他的经历,缩影着游戏行业人才的“通关路径”:自小学习国画,大学又从传统美术学科的油画专业转入数字绘画。这一成长与创作轨迹表明,既深谙传统艺术精髓、又精通现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现实所需,想要成为顶尖艺术人才,就必须同时是传统文化的解读者与前沿技术的掌握者。

            我们在展厅中见证的,绝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移植。二十八星宿彩塑在虚拟世界中重焕生机;针对古建筑的三维扫描,不是为复制过去,而是为发明未来……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操作系统”。《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复述过去的荣光,而是以开创未来的勇气,让五千年文明成为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原乡。

          笔墨筑基 数字冶炼

            美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感知力与审美力唤醒;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复刻古物,更要培养新一代用当代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这场展览亦透露出专业培养中通才与专才相融通的重要意义,比如由国画系学生创作的上百幅仿宋绢本原画,既是游戏的视觉素材,亦是独立艺术品。

            游戏是一门综合艺术,集合了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建筑等相关元素都在游戏中有所呈现。游戏专业的广义性和交叉性,决定了游戏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性和学科背景的丰富性。其中,美术学作为游戏专业所依托的大学科背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技法上,游戏的表现形式决定其影像离不开美术要素,必须以美术造型为其视觉表现语言,因而美术思维在游戏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形式探索和技巧变革;同时,传统美学特征中的笔墨情趣、意境之美、以形写神、虚实相生,亦对游戏的视觉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美术学赋予游戏人才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并构成其核心竞争力。

            《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场景制作、动画设计、原画绘制也由中国美术学院各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支新锐的创意人才队伍,其能量从游戏行业外溢至电影、动画、文创等相关行业衍生领域,构成了推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这些创新教育实践证明,当传统艺术教育与人文科技、数字引擎深度耦合时,迸发出的创新能量足以引发链态反应:“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闭环得以完成。

            “黑神铸炼”艺术展,以其巨大的创作体量与精微的文化解读,为数字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承开辟出新境。这场全球文化空间正在经历的变革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转型,把传统美学观念转化为数字创作底层逻辑也不再是简单的形式移植。以文化铸境,以艺术赋能,以教育汇通,激活传统基因的当代活化,新一代教育者与创造者在身体力行中,探索推动传统文化“双创”新范式形成的根性力量。当艺术创作者手握数字技术的“如意金箍棒”,便能在当代语境中重走文化取经路——不是对传统的顶礼膜拜,而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塑东方美学的新体系。

            (作者:刘杨 宣学君,系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