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三个阶段
——从齐白石纪念馆所藏《三余图》说开去
齐白石所绘《三余图》作品虽无纪年,但综合绘画语言、书法风格、印鉴等诸多元素,可断为齐白石70岁至80岁之间所作。该作画面宁静、寥阔,明显流露出学习八大山人的痕迹。
纵观齐白石的一生,老人对八大山人的顶礼膜拜不仅深入骨髓,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内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轨迹,为研究齐白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以齐白石衰年变法时期(1920-1928年)为节点,把齐白石对八大山人的学习分为衰年变法前、衰年变法时、衰年变法后三个阶段。
衰年变法前对八大山人的学习
1901年五月,齐白石在一幅《荷叶莲蓬》的扇面上题道:“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九地之箑上,兄璜。”这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齐白石最早学习八大山人的实物。也就是说,至迟在1901年,齐白石就开始学习八大山人了。
1907年夏,齐白石在一张长为31cm、横16.5cm的纸上画了一条鱼,并记录了这条鱼的出处:“丁未夏客广东省城,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约以明日定直。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八年后,这尾鱼又游到了齐白石的《芙蓉游鱼图》中,该图左上角折枝绘芙蓉一枝、两叶、一花,下绘一鱼,鱼的形态和游动的方向,与“阴存其稿”上的鱼别无二致。
这充分说明,从1901年至1919年,随着齐白石对八大山人学习的不断深入,态度亦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完成了亦步亦趋到有心比肩甚至自信自负的程度。
衰年变法期间对八大山人的学习
谈到衰年变法,《白石老人自传》是这样说的:“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我的画,虽是追步八大山人,自谓颇得神似,但在北京,确是不很值钱的哩。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这段话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齐白石在衰年变法期间放弃了对八大山人的学习,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只要翻阅《齐白石全集》第2卷,不难看出齐白石仍用功于八大山人。如1920年所绘《水草·虾》,图中左侧题道:“即朱雪个画虾,不见有此古拙。”
此单元时间内,齐白石对八大山人的学习甚勤,并把题材扩展到了兰、菊、蟹、鹰、鸭、鸟、人物、蔬果等。
衰年变法后对八大山人的学习
经过十载衰年变法,齐白石在艺术道路上愈发自信,卖画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此单元时间内,对八大山人的学习,仍然是齐白石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内容。如1936年所作《仿八大山人花鸟》,款识中明确记道:“游南昌,于某世家得见朱雪个先生真本,至今三十余年,未能忘也。”对曾经见过的画,三十余年不忘,其喜爱之深,不言自明。
至老人91岁时,仍在翻检以往临习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蜂梨细腰蜂》题道:“此白石四十后之作,白石与雪个同肝胆,不学而似,此天地神鬼能洞鉴者。后世有聪明人,必谓白石非妄语。”1934年,齐白石在《墨荷蜻蜓》上题道:“一蓬一叶稍似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当其时爱者甚少,白石山人爱者颇多,未免惭愧也。”这既是为八大山人鸣不平,也是齐白石对甫客京华时所受冷的一种忿忿不平。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齐白石直至96岁时,心中仍住着八大山人,他在《立此何为》上题道:“寄萍堂上老人胸横朱雪个之时作。”
齐白石学习八大山人的意义
谈到齐白石早年绘画学习的经历时,人们最为熟悉的是《芥子园画谱》,但只要打开《齐白石全集》,我们就不难发现,齐白石取法相当广泛,对孟丽堂、李鱓、黄慎、金农、赵之谦、石涛,包括本文提到的八大山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这充分说明了齐白石绘画艺术是从文人画入手的。在对明清文人画的学习与研究时,唯有八大山人贯彻了齐白石整个绘画生涯,进一步说明了文人画不仅是齐白石的初心,同样也是他的归宿。无论齐白石绘画题材如何广泛,亦无论齐白石绘画的民间性如何明显,文人画始终是齐白石绘画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这既是齐白石绘画的真实反映,也是齐白石绘画渊源有自的重要标识。
(作者系湘潭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图1注:
齐白石 菊石双乌图 119×45.5cm 无年款
款:此幅余白不大,不能题诗。虽有得者之请,未能应也。白石山翁并记。
印:木居士(白文)、白石翁(白文)
图2注:
齐白石 三余图 133.5×34cm 纸本水墨
款:予为子璠弟画三餘图,阆仙弟亦求之,白石山翁璜。
钤印:白石翁(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