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漆墨相生的跨界艺术实验——观“漆缀集:题书漂漆作品展”

        作者:郑珊珊2025-02-21 09:31:3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当书法和大漆这两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同一张宣纸上连缀交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漆缀集:题书漂漆作品展”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展示了一种新的富有现代感的东方美学。

          之所以展名为“漆缀集”,正如参展书法家之一欧键汶所说的,参展书法家正好七人,题写漂漆画,就取钱钟书诗集《七缀集》的谐音而成,希望书法和漂漆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互相缀补,能够焕发出新的意趣。

          漆缀集展出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呈现的美是多样的。这正是因为参展书法家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这七位书法家是龚任界、徐东树、黄映恺、欧键汶、张家壮、梅学味、丁峤,他们都是年轻的高校教师,愿意接纳新鲜事物。他们的书法实践既植根于传统经典谱系,又不拘泥于传统,常常表现出对当代艺术语境的敏锐回应。这次书法与漂漆画的奇妙结合,正是他们新近的一次跨界艺术实验。

          漂漆画的画面都是抽象的,各种斑斓色彩随水流动再凝固于宣纸上,形成无法准确解读又可以任意解读的图案。

          漂漆画的美感不仅在于色彩,更在于其独特性。大漆在宣纸上留下什么图案是人所难以控制的,带有极强的随意性、偶然性,因此,每一张漂漆画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书法虽有程式化要求,但书法家的每一次落笔,笔锋的提按转折,也都带有独一性和偶然性。两种不可重复的创作形式碰撞,让每一张题书漂漆作品都成为时空坐标下的绝无仅有的存在。

          书法与漂漆画的合作,实际上有着古老的文化基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画的源流时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书与画都有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的艺术体系,但也常常合作,相得益彰,共同演绎艺术的无限可能。

          不同于古代的题画书法往往只是附带的说明文字,书法家对漂漆画的题写,是一种带有个性表达的再创作。书法家以个人感悟赋予作品新的价值,通过书法让漂漆画的艺术表现更加圆满。

          一方面,书法的流动性与漂漆的流动性相映成趣,漆彩与墨韵互补,更添神韵。

          书法家的字体选择融入了漂漆的语境,草书的自由狂放、篆书的金石气韵、隶书的蚕头燕尾、行书的牵丝映带……

          各种字体的嬗变在漂漆画有限的留白中舞动,打破了传统书法对“计白当黑”的平面控制,呈现出巨大的张力。

          书法的墨色,对漂漆的绚丽色彩有着若有若无的克制,但二者的表现力又似乎通过对方有了别样的延展,谱写出新的韵律。比如张家壮的几幅作品,除了题写大字外,还在漂漆色彩边缘题写一行小字,看起来小字好像在色彩上舞蹈,又好像色彩或托举或牵引着小字,富有生趣。

          另一方面,书法家题写的文字内容,为抽象的漂漆图案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书法家的题字,源于他对漂漆画画面的想象和解读,又因其文艺修养的丰富性呈现出多元面向。

          有的书法家着意题写现代诗句,有的则题写古诗名句,无论是劳伦斯的“我的爱人在夜里变成诗”,还是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都让整个作品更加富有诗意。

          年轻的书法家对于各种流行文化比较熟悉,因而,流行歌曲《越过山丘》,网文金句“世界灿烂盛大欢迎回家”,与新生的漂漆画融合,打破了传统书法对经典诗文内容的路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当代艺术叙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漆缀集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艺术作品展示,还能让观众有沉浸式的参与感。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引贡布里希评印象派的画论说:观画者不是无所用心,而是“更有事可做”(the artist gives the beholder increasingly “more to do”),参与了作画者的创造(making,creation),在心目中幻出(“conjured up” in our minds)那些未落迹象的景色(the inarticulate and unexpressed)。

          与此类似,观众在面对题书漂漆时,也“更有事可做”,可以参与书法家对漂漆画的解读和再创作,也可以重新解构漂漆的色彩堆叠与及其与书法共同编织的艺术空间,甚至可以通过合影、短视频等进行搞怪。成功的艺术作品,本来就应当具有多元的解读空间,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再创造”。面对新的艺术形式,一切体验也都是新的。

          参展书法家也特别鼓励观众不拘一格尽情欣赏。徐东树认为:“审美趣味没有高下,没有对错。我们都很不赞同‘懂’这个词,而是讲感受就对了。”

          丁峤给出的观展建议是:“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字认为是一个符号、一个线条、一个块面,甚至一个色彩,就感受这个氛围,感受第一直观的感觉。能愉悦你,你就多看;能带给你多少享受,你就享受多少。”这也是一种新的开放的审美态度,书法家以敞开的心态迎接观众的任何评价,甚至是与艺术不大相关的评价,只希望观众能获得美的享受。这种心态,对于艺术创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从观众角度来看,漆缀集是成功的。它确实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有趣的艺术体验。或许会有艺术家对题书漂漆的艺术价值产生质疑,但我认为,这种书法与漂漆的跨界实验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这种跨界实验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激活了两种古老艺术的基因突变,突破了传统的边界,让漆画的物质性与书法的精神性相互交融,让书法家的个性表达与观众的个性解读互相碰撞,最终产生了“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效果。

          无论题书漂漆的艺术价值如何,这种创新的态度是弥足珍贵的。只要有这样的态度,艺术就能始终保持生命力,艺术家就能永葆创造力。

          作者简介:郑珊珊,文学博士,东南学术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