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No.4 布面油画 150cm×200cm 2013年
正如大家所见,在黄海蓉的作品中,主体性的符号往往有两类:其中一类要么是十分时尚的女青年,要么是与之相关的消费品;而另一类则必定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我认为,这也构成了她的艺术特色。
为什么黄海蓉要把水反复加以强调?这的确是很耐人寻味的问题。据她自己介绍,她其实是想延续童年时在水池里游泳的感觉,可她的长处就在于:十分机智地将童年生活的自我经验,即从“窒息”再到“呼吸”的体会转换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去,并以此来表达她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上下文中,水的主要功能有两种:一种是供人饮用,另一种就是洗涤外在的污物。实践证明,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基本生活。这也使得水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了历代艺术家所热衷于表现的对象。黄海蓉的画面表明,水并不是以一个纯粹审美的对象出现,而是以一种洗涤状态出现的。加上被洗涤的对象往往是美丽的女人与亮丽的消费品,所以让人感到,画上两类符号的同时出现,主要还是为了强调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因此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黄海蓉画面所突出的观念其实对应的是一个十分物质化与浮躁的商业社会。它希望还原人与自然的本真状态,这与老庄强调的“归真返璞”思想是十分吻合的。
在一篇不太长的创作手记中,黄海蓉认为,人在水中憋气“窒息”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自我“破坏”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压抑”的过程,而“再呼吸”则是修葺、恢复的过程。由此她发现,人类的类似循环也反复地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与文化活动中。比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一些人出于对物质的无度追求或对身份的显示,往往不计后果,但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恢复修整时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这样的角度看,黄海蓉的《困》系列,就以鱼象征人,不同容器象征环境,生动暗寓了人类艰难生存的困境,而她的《呼吸》系列,则通过人、鱼、水和消费品等符号的有效组合,强调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对于人类为满足贪婪欲望、胡乱挥霍自然资源的行为或做法是应该批判与“清洗”的。实际上,类似立意也体现在了黄海蓉的《渍》系列与《形象消费》系列中。
不过,黄海蓉作品的意义并非全部来自题材与符号本身,也来自她那特殊的表现技法。因为,在形象的处理上,她就很强调呈现处于消费状态的人或物,而非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的人或物,故可以称为“类象”;在用色上,她强调的是干净与清凉;在光线的处理上,她则很强调柔和的虚拟性特征,以避免明暗的强烈对比。但当这一切并置在一起时,就有效突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感觉。毫无疑问,在艺术的表现上,黄海蓉结合自己想揭示的文化问题与艺术符号,已经找到了一整套比较合适的表现手法,这使她的作品在观念与手法上是合一的。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观念就是手法,手法就是观念。非常难能可贵!
还应指出的是,黄海蓉的近作虽然借用了传统写实主义的若干手法,但呈现的却是一个超现实的“拟象世界”。由于这个世界既深深地表达了黄海蓉经验上的无意识,又触动着人们相类似的生活背景与想法。所以,必然会引导人们不断去生产相关的意义,相信不少人都会有此感受的。
(文/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