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玉带饰:大有乾坤的腰间“奢侈品”

        作者:张德群2025-02-18 08:44: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6)明代白玉透雕瑞兽玉带

            (2/6)明洪武白玉镶金透雕灵芝带板

            (3/6)明代白玉龙首蟠螭纹带钩

            (4/6)明洪武青玉带扣

            (5/6)明代蟠螭纹玉带扣

            (6/6)明代绞丝纹玉带扣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追求服装的精美,古人在服装的配件上也颇为讲究。譬如带饰,就是伴随中国古代服饰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腰部配饰。先秦时期,人们在穿上衣下裳式的礼服时,会在腰间由里而外系一条革带和一条大带,大带一般用丝织物制成,主要起到装饰作用,而革带以皮革制成,既可束腰,也方便佩挂蔽膝、珮、绶、剑等物件。带饰则可以对腰间的革带加以束缚,既是实用器,又是装饰品。唐代以后,带饰逐渐成为一种与身份地位有关的象征物。带饰的材质有金、银、玉等,其中尤以玉带饰最为珍贵且等级最高。玉带饰主要包括玉带钩、玉带扣和玉带三个大类。明代是玉带饰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个人佩戴的玉带饰能够彰显他的地位和财力,是其社会身份的重要标识物,可谓大有乾坤。

          带钩古称“犀比”,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用来系腰带的挂钩,一般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钮等组成,其一端曲首,皆有圆钮。有一段知名的历史故事就与带钩相关:春秋时期,齐襄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相回国,抢夺国君之位。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王位,便在公子小白返回齐都时试图射杀他。射出的箭刚好落在了公子小白腰间的带钩上,小白装死,待管仲离开后又火速上路,赶在公子纠之前坐上王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可以说,小小的带钩拯救了一位未来春秋霸主的性命,也间接影响了齐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至于玉带钩,其实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整体以修整好的长方形玉块钻琢切磨而成,是古代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至春秋战国,玉带钩进入发展期,西汉发展到高潮,到东汉开始衰弱,元明清则进入回升期。明代玉带钩造型丰富多变,有板形、桥形、琵琶形等。其中以龙首螭身玉带钩为典型样式,属于明代玉带钩中的精品。这种龙首螭身带钩旧称“苍龙教子”,主要流行于明代早中期,带钩呈琵琶状,钩身上方镂空雕刻一条匍匐爬行的蟠螭,与钩首的龙头相呼应,刻画逼真、栩栩如生。

          带扣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在北方草原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服饰束带;中原地区的带扣则是从马具开始的,大约到西汉时期才开始作为服饰束带。到两晋时期,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所用。南北朝时期,带扣还被用于武士披甲挂铠,并因其实用优势逐渐取代了带钩。

          玉带扣一般由两件大小相近、形状相似的玉件配套组合使用,钩首与扣环相扣衔。明代玉质带扣被广泛用于服饰束带,表明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明代玉带扣多采用镂雕工艺,制作精美,种类丰富,纹饰多样,常见螭纹。明鲁荒王墓出土的洪武时期的青玉带扣,其形状已与现代的皮带扣基本一致。明代带扣的材质也不只限于玉石,镶宝石金带扣在当时的藩王墓中多有发现。

          带钩、带扣可以单独用来束缚革带,玉带则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革带,属于一种组合式的带饰。一条完整的玉带一般由带扣、带銙、带尾三部分组合而成,其中,带銙俗称“玉带板”,是钉缀在革带上的片状牌饰。玉带板的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心形、银锭形、连胜形、如意形等;外表又分光素面和带纹饰两种,纹饰大部分为浅浮雕鸟兽、行龙、乐伎、花卉等。带尾也称“獭尾”,除了装饰外,还起到保护皮革的作用。

          玉带最早出现于北朝,《周书·李迁哲传》记载:“军还,太祖嘉之,以所服紫袍玉带及所乘车马以赐之。”就目前考古资料所知,最早的玉带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若干云墓。作为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带的制作和使用不断被规范化。唐代对饰玉的形制、用数均有明确规定,如《唐实录》载:“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十銙;六品以犀带,九銙;七品银带;八品、九品鍮石并八銙;庶人六銙、铜铁带。”

          明代,玉带的使用极为盛行,且已形成定制,十分严格。《明史·舆服三》载:“文武官常服,洪武详定。凡常朝视者,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素金……”玉带在当时属于皇亲贵族、高阶官员佩戴的腰间“奢侈品”,而玉带上带板的数量也因人而异,带板的质地、用数、纹饰可用来区别身份高低、官阶高下。因明代玉带上镶嵌的带板的数量较多、尺寸较大,超过腰围很多,因此玉带一般是悬挂于腰间,即虚悬于腰部而非束扎起来。

          我国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带板非常多。明代玉材来源扩大,玉雕市场活跃繁荣,玉带板雕琢水平也很高,多采用透雕或高浮雕技法制成,纹饰为各种吉祥瑞兽、花鸟人物。但其在琢制过程中,不太注重细部的打磨,因此有“粗大明”的说法。明代早期,玉带板的雕刻留有明显的元代风格,采用立体深层镂空雕刻技法,以云龙纹为主;明代中期,寓意吉祥的图案流行,多采用分层镂雕技法,先用减地法雕出上层图案,后在降低的地子上镂雕出底层图案;明代晚期,玉带板的雕琢呈现粗犷简略的风格,与早期风格有所不同,图案设计更为灵活多变。

          (图片由山东省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