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

        作者:核实中..2013-11-19 10:24:5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1/10)海报

            (2/10)大讲堂

            (3/10)《影子》行为.影像 6分钟

            (4/10) BACK10

            (5/10)作品

            (6/10)大庆路9号

            (7/10)电梯间

            (8/10)宫乐图摄影

            (9/10)海报

            (10/10)手脚(单色图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时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创作与探索
            展览时间:2013/11/23~2013/12/23
            展览地点:[江西]-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虎踞北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
            参展艺术家:李小山

            策展人团队经由10个月的跋涉,综合考察全国三十多所院校,数百个艺术家工作室,最终挑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和院系背景最具代表性的28位青年艺术家,参展作品包含绘画、雕塑、装置、行为、影像、摄影等所有类别。表面呈现各个艺术类别的对话,实质是广阔的时空维度中多元艺术观念的共同发声。策展人亦希望借助这次呈现,引发公众与专业人士针砭时弊的声音,展开对艺术教育的深层次探讨。“区时”的概念,由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在1879年提出,也象征现代人类以科技和理性为工具对世界时空的一种线性分割与标准化过程。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又提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时间以及多空间理论,不断丰富甚至突破着人类现有的时空观念。中国辽阔的地理跨度存在于不同“时间”和“空间”之中,时空的分割与气候水土的差异曾经孕育了极富差异的历史、文化、艺术。而且,区域历史文化对当下艺术的发展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当代中国的艺术院校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地理空间,还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的“时空”之中,从而造就不同特点的艺术人才,成就了一片区域、一所院校、一种学科的整体面貌与气质的基调。区域的艺术院校是区域性历史钩沉与学术研究的堡垒,将对院校的考察串联起来,便勾勒出了一份基于“院校地缘”的谱系图。

            本次展览分为4个单元,分别是:“惯性翻转”、“形式发问”、“媒介冷暖”、“智性之桥”。

            “形式发问”

            上世纪初肇始于欧洲的现代艺术运动,其逻辑是以不断打破和消解艺术史的上一个环节为目标,而目标的完成即意味着新建立的模式又将面临自我解体。齐格蒙特•鲍曼将其称为“前卫的悖论”。这个过程常常伴随对“形式新奇”的不断追求,然而正如阿兰•巴迪欧指出:这实际上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因为资本主义自身就是对新奇新颖的迷恋,就是形式的持久革新。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资本逐渐渗透的过程中,“革命”与“批判”作为程序化的策略出现。艺术家求新求变的意向往往出自利益的诱惑与市场风向标的引导。“新奇”的形式不断被生产,却往往流于“同语反复”;追求“异常”的风格与效果,却往往流于“趋同”。本单元的艺术家以形式语言的突破为切入点,却意在揭示和批判当下现实,传达他们对社会机制及艺术体制的问题意识。

            “惯性翻转”

            如同身处不同时区的生物机体,有其固有的循环节律与生理周期。艺术创作者在跨越不同艺术生态“时区”的过程中,身体以及感觉经验所依赖的惯性遭遇了突变,如生物钟原有的“地方时”被重新拨动与调节,生理机能不得不作出抗拒以及调整。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游学”模式的普遍化,这里艺术生态“时区”的跨越,既指新一代艺术家在求学方式上的更多选择与自由,可以在不同国度、城市和学院间迁徙;也指艺术家面对亚文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心理变动与艺术风格嬗变。本单元探讨了面对“时差”与陌生文化体系,艺术家如何处理自身固有视觉经验与心理经验。

            “媒介冷暖”

            中国早期当代艺术的先行者们浮出水面并获得国际声誉以后,一部分人仍然致力于当代艺术教学和方法论的建构,持续培养和启发着青年艺术家。“跨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验艺术”专业的开设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其教学理念的核心则强调突破传统艺术类别所造成的局限性,而对媒介的研究与重视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艺术的当代呈现方式当然有必要不受类别限制,但是如果仅仅将艺术形式的杂烩视为艺术“当代性”的体现则流于空洞肤浅。本单元提出如何在不同媒介材质、特别是传统材质中创造多重感官、多重层次的对话机制,建立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表达方式。

            “智性之桥”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不缺姿态上的激进与感性,也不缺乏学术与理论层面上的逻辑推演,然而艺术与社会的有效性连接仍然存在巨大鸿沟。康德认为德国古典哲学中Verstand ——即“知性”一词代表的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而古老的东方哲学,如禅宗等思想更是超越二元对立、强调了心性的体悟与乍现。在本单元的展览设计中,我们呼唤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实践方式。抽象理论只有经过个体生命的深刻体悟,创作观念才能与作者的生命体验融合。“艺术”这一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沟通方式,才可能真正进入大众语境与公共空间,以智慧的桥梁抹平艺术与世俗生活之间的鸿沟。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4(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