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田田意风——2025年《江南如画》展序

        作者:许江2025-05-12 09:10:50 来源:美术报

          蔡笃志 自贸港之清晨的渔市 200×200cm 2025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汉乐府之《江南》。江南,作为地理区域,指称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作为历史区域,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作为文化区域,它始终代表着水色絪缊、优雅延绵的意象,常常被称为水乡与才子的浪漫之地。田田,意指荷叶相连、相依的样貌,仿佛满眼的鲜碧、浓郁。千百年无断的江南,人们反反复复弥望着的,正是这般的田田。

          中国油画学会与苏州联合举办《江南如画》展已经是第六届了。与油画在中国的百多年历史相比,这六届只是短暂,但以油画作为语言来承接江南的文化品格,发掘江南的地域生活,絪缊江南的时代精神,凝望江南的艺术高峰,却不仅是中国油画百多年的不懈追求,也是《江南如画》的核心内蕴。

          中国油画在这里集结,反复展开如画的探索,其用心不仅在于让那水乡图将好景,更是要将水乡延绵的诗化风雅的意蕴植入油画之中,造就具有中国品格的诗性表现。宋代以来,中国绘画传统强调尚意、尚韵。尚意、尚韵,不仅是风格的问题,更是关于感受力的基本问题,是艺术质量的评判与品格的心灵问题。何为“意”,既非外在的客观对象,亦非纯然的主观观念,甚至也不是将两者都包蕴其中的大而无当的整体。它是潜伏在对象与主体之间的间性活跃的因素,是东方意象的最耐人寻味和体验的核心要素。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如空中之意、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这正是尚意、尚韵的要义。它仿佛从一开始就与江南的絪缊水意相关联,就与某种特殊的山色空蒙、水光敛艳的性灵相关联。我们所要真正把抓的不是那个“言”,而是兴发和支配这种“言”的内涵和意趣,以油画之言,兴发创生之象;以创生之象,蕴积人文之意。当我们反反复复地以这种“意”来统领绘画的创生与评判之时,所带来的将是对于自然的沉醉和超越。

          西方油画的重要突破与发展是150年前的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最生动之处在于日光中云与水的表现。而颜文樑老先生正是中国油画第一代画家中最具印象派之风的一个。他的早期绘画,那波光潋滟的荡漾,那天光楼影的彩晕,都有着水色暖阳下金灿灿的悸动,让年轻的中国油画通过江南水乡的表现,在色光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为中国油画的抒情性的意韵埋下了一条根。后期,颜先生画了一批与月色相关的创作,《月夜枫桥》《月下水湾》等等,在枫桥与渔火的唱晚中,总有一轮孤月高悬。延月挠风,这不仅是一种风景题材的开拓,更是在自然的追求中所成就的中国式的意境。自然天成,某种水乡所特有的、天地相缊相和的诗味由此诞生,并引育了一种水乡的风致,发展成世界性影响的风景现场和山水胜地。

          苏天赐先生的水乡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一类。他是林风眠先生的助教,有很深的文学修养。早期他研究波提切利的韵律,回到江苏的岁月中,发展出江南春意的绘画。苏先生的江南是一种平淡的诗意。董其昌曾言: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他说平淡是一种天生的骨质,不是后天学来的。古人将平淡分为作为天成属性的“平淡”和作为风格的“平淡”。天骨的平淡像“道”一样,是一种天性与自然属性的共流,它赋予无形之物以有形之质;赋予有尽之言以无尽之意。苏先生的风景,濛濛然一片,却格外有生机溢出。正如《庄子》中所言: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苏先生的绘画发掘出江南水乡的平澹邃美的美质。大文豪苏轼在批评他的侄子的诗书时曾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至极也。他说我今天的平淡,少年时气象峥嵘,这种平淡实是绚烂之极。苏天赐先生的平淡正有这种历经峥嵘而达到绚烂之极的气象。

          这些都是江苏的油画先辈研学江南水乡的故事,其中蕴涵着绘画尚意的不同道路和道理,也正是我们举办《江南如画》展览的初衷。它召唤着代代英才的努力与成就。“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上的这副楹联,正是我们主张绘画尚意的田田意风。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