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培养创造型的艺术家

        作者:核实中..2010-05-18 15:44:48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如果从入学大学生的基本功和自身条件来说,中国学生普遍比外国学生强,而且强出不少,这从他们一年级的习作上可以看出来。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情形恰好相反,外国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创作势头,本科毕业创作与他们入学时不可同日而语,风格差距很大。而中国学生本科毕业作品创造性相对较弱。这是我在欧美的一些高校考察时所碰到的普遍现象。在艺术类硕士生的培养上,中外大学的差距更大,一些艺术素质好而外语成绩差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部分艺术上平庸但外语好的学生却轻易地进入了硕士生的行列。国外的硕士生作品大部分高出本科生水准,从而证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具备的能力。在中国,情况有时让人不能不对艺术类的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表示担忧。但反过来讲,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不重视外语成绩也是行不通的。



            在教育方式上,纯技艺训练虽然比20年前大有改进,但教育模式却并无多大的变化。这表现在教师教学更多地是灌输,而不是采用一种互动和开放的引导方式,这是为什么中国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之一。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获得最大的尊重,有时创造性是与所谓的另类和好表现互为混淆的。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可能会遭到同学及亲朋好友的反对和规劝。在艺术院校,听话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好成绩,而且还能留校任教,这是普遍的现象。这也造成同专业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审美情趣和知识结构趋同。在倡导个性表现的艺术院校里,单一的体系如何能教出好学生?实际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国内对技艺的训练和重视占据了学生最主要的时间,而最终学生训练习作却较少烧为陶瓷。学生们一直是在成型过程中来想象陶瓷的形态和最终效果。事实上,泥的形态与最终的烧成品之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创作中真正体会从泥的选择到成型、釉料的配制和烧成的最终形态,学生们是无法了解和发现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创作方式。我在纽约阿弗雷德陶瓷学院参观,发现他们不仅拥有相当数量的各式窑炉,而且窑火几乎是终年不断,烧制的差不多都是学生的作品,虽然被烧制的习作中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是在生产“垃圾”,但学生们正是在这种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属于制陶的真正乐趣,并通过火烧的最终形式来总结其创作过程中的得失利弊,从而逐渐找到适合他们的审美和创作方式的途径。烧成过程中的不同也是成就风格的手段。正是在不断的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发现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院与社会之间的风格差异,获得对各种不同材质、成型方式、烧成气氛、釉料表现等的理解和尊重。在实践中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个人的面貌由此产生。西方现当代陶艺丰富多彩的形态和面貌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学科设置上,陶艺专业过于围绕本专业的种属来设置课程,有些根据本系教师的兴趣和所长来开课。艺术欣赏课和艺术史等课程相对薄弱,而关于当代艺术状况等的课程则没有。我始终认为,陶瓷基本的成型技艺,学生们只要基本了解和掌握就行,更多的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不仅了解陶艺本专业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更要了解与陶瓷文化相关的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没有丰厚的视觉图像的积累,是很难明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诸多相依相存又各不相同的复杂关系,更无法在当代与将来之间找寻自己的位置。有时,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流派、艺术观念和艺术作品,在具备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后,实际上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思考就能明辨其前后渊源。而在没有视觉和文化积累的情况下,老师的说教反而会将一些浅白的问题变得复杂。



            我以为大学的艺术教育,需营造的是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建立一个与陶艺创作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源体系,尤其是现当代陶艺创作理论的建构。学校的图书馆和收藏着世界各国著名陶艺家经典作品的博物馆,对教师和学生长时间开放。创作室全天开放,各种泥料、釉料和窑具、炉具、工具齐全。教师与学生是开放的工作室关系。教师必须以公开创作的方式带动教学。技艺、技法课程以公开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和决定是否学习这门技艺,并留有一部分机动课余时间学生自己掌握。因为陶艺成型的技艺技巧不仅方式众多,而且深浅自知。大学不是培养熟练工人,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认知的创造型“艺术家”。当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中需要这种技术和技艺的支撑时,他们不仅会去学,而且会学得更快更好。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和创造性的用。



            大学应该培养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而健康的心智,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尤其是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相左或与某种权威和经典的知识有别时,更需要获得尊重和理解。我们的知识与文化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相左与有别之中得于发展和传承。好的大学一定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流的教师除了要看教师的艺术作品和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国内外影响外,更要看教师所具有的识才眼光和广阔胸襟。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