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希舜美育思想研究

        作者:何惠 刘建军2024-09-18 08:30:44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  要】高希舜是我国20世纪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中无法忽视的人物,是毕生为国家造就美术人才的教育家,是与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同著画名的著名画家。其美术教育的志向、方法、模式、风格等层面均以爱国为基本原则,形成了卓有建树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当下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当前学界对高希舜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几乎空缺。本文从高希舜的美术教育思想入手,以期为我国新时代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希舜;美术教育思想;爱国主义

            ◆何惠 刘建军

            高希舜(1895—1982),湖南益阳桃江人,曾先后创办京华美专和南京美专,任南京美专校长,在美术教育、美术运动、绘画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20世纪美术教育和中国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希舜留下的文字虽不多,但从其1981年春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希舜画集》上写的《自序》中可窥见其美术教育思想之端倪:“所以立毕生忠于艺事之志也……一面输囊办学以行志;一面潜心绘事。穷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强调写生以致知,非写照也;变化笔墨以用己,非猎奇也;修身敦行以养气,兢兢业业,刻苦探索,诚诚恳恳,以画为乐,从罔其他求以分心,数十年如一日。”寥寥数行穷尽一生。

            因此,本研究以高希舜的《自序》为基础,从“强调扎根传统与对景写生统一”“鼓励西为中用,变化笔墨以创新”“坚持因材施教,艰苦朴素以治学”三个方面入手。

            强调扎根传统与对景写生统一

            高希舜常以纯艺术的观点教学,在《自序》中说:“穷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强调写生以致知,非写照也。”体现在教学方面,则要求学生重视传统但不局限于传统,努力深入大自然去体验生活,但不照搬自然,而是将二者统一。

            他在教学中经常说:“学画打基础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临摹传统、对景写生等各种学习技法的方法而逐步进入创作。临摹固然是必要学习技巧的方法之一,但它不是主要课题,更主要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也就是面对实物写生。不向大自然学习,就无法理解深透并分析实物的形象、结构、色彩和动态。故写生首先必须认真观察实物,这点极其重要。但写生不是实物的照搬抄写,照搬实物必将形成自然主义的写实,这是千万要不得的,如果不力戒自然主义写实,必将陷入自然主义的泥坑,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学习自然,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要用审美的观点细心地具体分析、确定取舍、不落俗套,这是在面对实物进行写生创作时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

            高希舜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了方便学生写生观察,还在校园种花植树,为学生创造对景写生的艺术环境。由此可见,以生活、传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早已贯穿高希舜的教学实践。他在中国画教学中将三者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临摹、写生、创作有机统一的中国画教学体系。高希舜认为,写生创作需以对景写生和临摹传统为思想基础。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时,他常教导学生既要学习传统、力追古法,又要努力体验生活,切实锻炼观察自然、领会神韵的本领。他的教学和创作对传统艺术的重视持之以恒,主张扎根传统与对景写生的统一,但传统排第二,现实生活排第一。他曾说:“绘画是一门科学,不能光凭想象胡来。一定要有生活,有科学道理。”中国画要讲究一个“真”字。他注重写生,强调深入生活,实地观察,常常要学生出去参观、写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有一次,他在北海普安殿看摄影展,指着一张荷花的照片对学生说:“要想看清楚景物,需要足够的光线,否则就会模糊不清,要是光线太强了,也同样看不清。你看,在光线最亮的地方,也是画面最虚的地方。在一般人认为最应该看清楚的地方恰恰最不清楚。甚至什么也看不见,这是我们在观察生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观察实物就要能看到这些最微妙的关系。”他通过亲切自然、生动随意的方式,教会了学生实地观察生活。

            鼓励西为中用 变化笔墨以创新

            高希舜重视传统绘画但不赞成照搬古画的模式,认为古人的画存有一定的片面性,描绘对象的结构不够科学,应该“穷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又因高希舜有留日的求学经历,他不仅较为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绘画技法,还学习日本民间艺术,广搜博采,把西画光影、透视和色彩拿来为己所用,认为西画对描绘物像有严谨的科学方法。高希舜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古为今用、西为中用,采用西画研究物像结构严谨的科学方法,结合古人写意、概括、简洁的笔法准确描绘对象。他在南京美专的课程设置上,对中国画(工笔、写意)和西画均有开设。可见高希舜在教学上对中西融合、西为中用的主张。

            此外,高希舜在教学上不拘泥于笔墨程式,也不限于工具,认为“变化笔墨以用己,非猎奇也”,不仅要求学生简单明了地将笔墨技法先用起来,还要认真观察生活,对传统笔墨进行创新。对于如何用笔和用墨,高希舜教学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技法和做示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首先用笔之法贵在造型,要做到落笔为造型;从下笔为造型、笔笔为造型而达到运笔精妙、型准而神生,可谓之笔见其巧,然巧生于熟而始于生,故先生后熟而巧自出之。但,若臻巧中再见‘拙’者,则更难也。此之所谓‘拙’者,遒劲苍润老辣之笔也。其次用墨用色切忌呆滞失润,墨色力求气韵活而生动,色着要艳丽而不俗;犹墨色之用皆不离笔,与笔之含水成分相关,故笔、墨、水之相结合,用之相适量,不可偏废其一,乃绘事关键也。写意就是用极简的传统笔墨,准确地表现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工笔画写生需要运用中国绘画的优良技法,结合西方美学明暗透视的科学方法,把中国画笔墨与写生、色彩相互兼容,把水墨韵致与工笔渲染相互融合,把传统图式与生活写生巧妙结合,求其生动,变化笔墨以创新。

            高希舜数十年执着追求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不遗余力为祖国的美术事业培养人才,认为传统绘画不能仅满足于模仿,更应该开创新的时代审美观念。他常说:“好的作品应该画出画面,使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清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工笔画演变成程式化地一味双勾平涂的工笔重彩画法。高希舜在中国画的研究中进行中西调和,变化笔墨以创新,形成自己特殊的笔墨技法语言,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变革做了主动探索。其独树一帜的工笔画写生使人耳目一新,从传统的方法迈入新的境界,直击中国画变革创新的本体问题。

            坚持因材施教 艰苦朴素以治学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传统是重视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高希舜为了祖国的文化事业,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一生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艰苦朴素的治学风格。

            高希舜在教学上爱惜人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培育,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耐心诱导、不急不躁、因材施教。桃江时期,南京美专的课程有中国画(写意、工笔),西画(油画或水粉、水彩等,因条件限制较少开展),素描,国文(古文、诗词),外语(当时是日文)。高希舜根据当时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讲课与示范相联系的方法。文学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美术课教学则都是个别辅导。

            高希舜平日除外出写生,一不离校,二不离教室,三不离学生,与学生同食同寝,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和偏好,总能找到学生的优点,对有天分的学生从不吝啬表扬,不厌其烦地讲技法、做示范,细致入微地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此种教学方法和长年累月深入课堂坚持不懈的作风,使他的学生受到极深的影响,继而兴起了师生、同学之间相互研究、共同切磋的优良风尚,尊师爱生之风与日俱增。全校学生在高希舜的言传身教下精力充沛、勤奋学习,诞生了王憨山、莫立唐、欧阳笃材、聂南溪、葛觉民等一批优秀的青年美术人才。

            就算不在教习岗位上,高希舜也始终坚守在美术教育实践阵地。对于上门学画的学生,无论有无基础,他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坚持随到随教、因材施教的办法,力图让学生早早掌握艺术原理,在极短的时间就能自己创作。他常常因此废寝忘食,不减当年在校情境,印尼华侨朱瑞发、业余女画家陈青子、儿童黄大成等人均受益于此。

            此外,高希舜生活勤俭,但在教学育人上毫不吝啬。1928年,他为给京华美专筹集教学经费,借留日归国之机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将卖画所得尽数捐助学校和家境困难的学生。1931年,他又倾囊创办南京美专。抗战全面爆发后,高希舜在湖南桃江坚持办学,把“勤俭建校”四字牌匾挂在校长室提醒自己,告诫师生要以勤俭为行为准则,其艰苦可想而知。为了节省学校开支,高希舜起早贪黑,亲自承担打铃、扫地等杂务,经常脚踏草鞋,上树修剪树枝。

            不仅如此,他还常携带干粮,领着学生跋山涉水,徒步沿江写生,言传身教。据当年的学生伍祥干、莫立唐、张采等人回忆,高希舜常告诫学生说:“不可让自己太娇嫩了,要舍得吃苦,要自找苦吃。经不起艰苦锻炼,如何能发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用,造福于人群?”他以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桃江办学时,高希舜外出办事总是带着皮鞋,脚穿草鞋赶路,名曰“草鞋好赶路,皮鞋好办事”。为了节省外出开支,他用自己随身带的豆腐乳就着米饭果腹,常说:“一个人精神上的愉快,生活上是否美满,不应以吃喝为标准。我们是从事艺术的,在吃喝方面素不讲求,把省下的时间用在学问上。”他坚持“修身敦行以养气,兢兢业业,刻苦探索”,对经济上确实困难的学生,爱其才怜其贫,不仅免去学杂、书籍、纸墨笔等一切费用,还解囊相助供以食宿和医疗费用,使其专心学习、努力向上。可见,高希舜为国家培养青年学子之深情、不辞辛劳的精神、爱学生如子的品德和艰苦朴素的治学态度都堪称人师典范,值得研究与学习。

            结语

            20世纪的美术教育在高希舜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育救国与艺术探索为志的爱国主义思想理念下,他实践出临摹传统、对景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形成了鼓励西为中用、笔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坚持因材施教、勤俭治学的教学模式。高希舜一生爱国,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美术教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还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他把美术、教育和爱国紧密融合,把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紧密联系,构建了艺术发展与爱国主义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给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湖南地域的美术教育及其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20YJC760028)的研究成果。

            (作者何惠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刘建军系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