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禅心造境——李健强的雪景山水画

        作者:赵旭新2024-07-01 08:52:17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李健强 《刹那不觉天地明》 136cm×68cm 2012年

            (2/2)李健强 《月朗心明 尘嚣不至》 180cm×96cm 2012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摘  要】 《易传》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山水画造境一直追求“象外之意”。从美术史来看,画家题材的选择与笔墨语言的形成与其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是密不可分的。健强先生钟爱雪景题材,雪景山水更像他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符号语言。从健强先生的画与款识中,我们可以管窥他雪景山水画造境的玄机:以禅心造境,以禅境写心。他笔下的白雪静景,更是自己内在心灵的映射;诗情与禅意统一,构建出了一片独属于他的澄明淡泊之境。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四季之景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绘事发微》曰:“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寒气象。”冬季雪景往往给人带来寒冷孤寂之感。所以历代雪景山水画家多追求荒寒、高古、清冷、空寂、苍茫的境界。而观健强先生的雪景山水,更多则表现出来一种平和愉悦之感,这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性是分不开的。 

            健强先生从小受家传的启蒙熏陶,骨子里就是文人情怀,平淡天真。他毕业后任职于河南人民出版社,工作之余就是读书、写字、画画。后调到河南省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直至今日,他对于艺术的追求探索也从未间断。

            正是源于自身经历,心之所向,健强先生特别喜欢雪。谈及喜欢雪的原因,他说:“我觉得自己确实挺喜欢雪。一下雪就比较兴奋,然后就往自然中跑或者往山里跑。漫天大雪的时候,即使不出城市也会很开心,就在画室看看天,看看书。天地洁白干净,就是澄明,没有任何嘈杂纷乱。”

            “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李唐之雪山楼阁。阎次平之寒岩积雪。郭忠恕之雪霁江行。赵松雪之袁安卧雪。黄大痴之九峰雪霁。王叔明之剑阁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文徵明在《关山积雪图》题记中如是描述。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精神的画家,常常将自己的哲思寄寓雪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象表面的喜欢。

            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到“汝其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以雪洗心可以洗涤意念中的杂质,使之保持纯正。庄子称澡雪精神后的心理状态为“虚静”,“虚静而后明”,心即能对物进行美的直观。在白雪覆盖的世界里,天地洁白一片,包含着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心斋思想。审美想象由虚静产生,即庄子所言“虚则静,静则动”,所谓空则静,静则幽,幽则深,深则远,所以雪总与澄澈、空灵联系在一起,观者的心灵在这种远离世俗的情境中容易引发共鸣,产生一种超越现实、淡泊超然的情思。健强先生在落款时常提到“澡雪”一词,如《雪光映心图》:“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岁次庚寅秋夜,坐云心禅堂焚香一炷,了无挂碍,读闲书而心游万壑,展纸造境,遂成此图,似足以澡雪吾脏也。”《大雪白园图》:“岁次辛卯正月廿六,中原突降暴雪,即刻顶雪驱车与赵钧兄往白园看雪,其境胜绝,归不能忘,因写是图,似足以澡雪吾脏也。”健强先生喜欢表现的雪景山水意境正是他心灵世界的映射,也是他沉浸于禅宗世界里所向往的精神写照。先生经常提到修为,说人一定要修,修到最后就是空空荡荡,就是要澄明、要亮堂、要干净、要超然,内心追求的是一种人就是山、山就是人的境界,因此先生的山水作品大多呈现平静、恬淡的意境。

            健强先生二十五六岁还在出版社上班时,路过农业路邮局的小书店里面偶然看到了一本特别薄的小册子,叫《禅语精选百篇》,虽然当时看得似懂非懂的,但是内心觉得挺亲近,后来就开始慢慢接触禅学,读些与禅宗有关联的书籍,包括禅诗。而这也慢慢引导着画家以佛理禅趣入画,禅宗思想与自身修为融合在一起,体现在画面中,画中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皆赋予了自己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追求。

            要画雪景就不能只画雪,健强先生的雪景山水画中,常辅以梅花这一物象。先生曾作《梅竹双清考》,喜其“澹然于冷处,卓尔见高枝”的品格,“净姿宁逊雪,冷抱尚嫌花”的风姿。在他的笔下,常有一高士或是寻梅,或是闻香。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有一个著名的“梅花悟道”公案:时有梅花尼者,学道恳掣,遍访知识,凡历数十年,迄无所获。一日偶见梅花开放,豁然大悟,述偈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盖见性语也。那高士也许就是他自己,以求禅悟之境。铃木大拙说:“从禅的观点看,宇宙就是一个没有周边的圆,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更具体地说,我即中心,我即宇宙,我即是创造者。”禅让人反观本心,发现自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在禅宗哲学里经常以月喻禅,取其光洁、圆满之意。

            健强先生以禅入画, 用月亮象征一颗自在空灵、宁静通脱的禅心,使得画境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显出空明澄澈的禅学意韵。禅宗的境界既是哲学境界,也是美学境界。可谓当代雪景山水禅境之典范。

            画家对意境的营造,除了对题材的选择,更要有贴切的笔墨语言表现。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雪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因景致的特殊变化而不同于春、夏、秋等题材,大多趋向简淡。以往古人对雪的表现方法上,有“借地为雪”“敷粉”“弹雪法”等。健强先生的雪景山水画以深厚的书法、诗文、禅道之功蒙养画境,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先生长于书法,重视笔墨,特别强调本身的书写性。以他所说“笔墨是精神,不是简单的拿毛笔蘸点墨画画就叫笔墨”。

            健强先生的山水语言是一步一步过来,意境高古去俗,但又有新的形式在里面。最先的时候比较接近古人的诉说方式,多用“敷粉法”“弹雪法”,相对接近自然客观,但是最后形成的画境可以超越他的表述。后对所居住的中原一带的山川反复观察,体悟其山石神韵,和自己主观的审美意趣融为一体,将自然的山水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山水,更加自由,书写性更强,主观表现性也更强烈。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家,先生每每提笔落墨,情感在画面中便自然流淌,有别于南方的温柔湿润,北方的冬天厚重而纯粹,略显干燥。却有着纵于雪下,万物也生的力量。健强先生以书入画,以线皴雪,用笔毛涩,充分写出中原一带山石的特点,显见深厚的传统功力。但雪景又显得轻盈和空灵,不乏寄心闲远的禅意。先生追求当代的审美,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在画面的平面形式和黑白灰的节奏上,都具有现代的意识。

            观先生的雪景山水,首先感受到的是来自于画面上那种中性的灰色调,以及笼罩在灰色里的高雅古朴的气息。整体画面里面就没有说画特别黑或者特别白,而是巧妙地运用墨色,以淡墨为背景烘染,衬出雪景的洁白轻盈。整体形成一种大灰的调性,特别宁静。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灰色介于黑和白之间,自带着一种空灵与超脱,灰色内敛而含蓄,如同君子德行,不着痕迹,却没有人能忽视它的存在。受道家自然朴素审美价值追求的影响,灰色表现出一种朴素而宁静的美学思想,能够带给人以无尽的安详。这时的雪景已不是自然界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通过健强先生内心的感悟和内省创造出的一个新的精神世界,所以观者能感受到其宁静而又超脱的境界,这与古代文人所说的“内游”和内心的“感悟”有密切的联系。在当下喧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回归自然、回归内心,尤为难得。

            健强先生参禅修行,给人一种既出世又入世之感。他常说:“你推开门进入市井里面,世俗里面确实有很多令人烦心的、你所不能掌控的、不可测的东西,但是关起门来,闭门即是深山,你可以营造一个所谓的精神远游之地。”云心禅堂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所在,端居一室,足不出户,亦当卧游之乐。他一再强调精神当中要有一处比较纯净的或者超然的地方,作为世间的一个俗人,世间事要做,但是要记得提醒自己有这样一处存在,要珍视它,保护它尽量不受一尘污染,偶尔可以去那里坐一坐,能在这里面生发一点东西,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安宁、清静的状态,以滋养画境。

            健强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妙和高就在于它可以带着人精神远游,而不仅仅是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你走多远,终究是一个具体有量的,而更高远的是精神远游,在山水时空里广袤无边,无以穷尽,深无终极。好的山水画是在营造一种意境的东西,而意境来源于必须要自己修炼,你到多高的层面,就可能看到什么样的山水,你再到一个层面,可能看到的又和别人不一样。历代的先贤都谈到修养、修为的问题,山水画论一直在强调境界的问题,而境界怎么来?就是修心。境由心造,心有多高层面,它才能出现什么境界。而健强先生山水画的魅力正在于不同观者对其思想和画境通过本身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断生成,使观者在可游可居的画境里,可以产生无限的解读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妙境和天趣。

            荆浩语“度物象而取其真”,健强先生直以诗、书、画一体,传承着儒、道文脉,从古人经典笔墨技法到写生自然物象,再回归创作,入古出新,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禅心结画意,基于中原独特的山水文化,将其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境,让我们看到他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自我与自然的互通,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更广泛的视野和思路, 并使观者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体悟到新的时代精神。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术学硕士在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