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持之以恒 深入传统 不断沉淀和积累

        作者:尚湘原2024-07-01 08:44:23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隶书入展作品 尚湘原 书

            (2/2)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行书入展作品 尚湘原 书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下简称“国展”)入展名单公示后,有幸隶书、行书两件作品上榜。相比较上届国展,这次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入展件数比上届增加1件,二是行书首次入选国展。

          我本人非书法专业科班出身,亦未拜师学艺,工作原因一直把书法奉为“余事”,通过书法展赛检验学习成果一直是我学习书法的方式。2023年9月,国展征稿启事发布后便决定积极参与,但对于作品书体、内容、形式一直没有清晰的思路,前期试写了几幅小稿不是太满意,之后便以临帖、读帖为主,未再动笔创作。恰逢10月中旬赴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书法创作·第十期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高研班”,其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围绕传统文化修养、文字学、古代书论、传统美学精神等进行讲授,丛文俊、朱培尔、王学岭、陈海良等教师还与学员进行了创作交流互动。为期10天的交流学习,对如何从经典中寻找创作源泉、统一思想与技法、不断提升作品境界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既是一次检视,也是对传统文化修养、未来书法创作方向的再认识,可以说是自己学书之路上又一个新的起点,此次培训也为接下来的十三届国展作品创作明确了方向。

          高研班结束后,距离截稿尚有40余天时间,时间相对充裕,加上本届国展允许多种书体投稿,初步设想创作2至3种书体,重点打造楷书、隶书作品,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尝试一件行书作品,接下来便正式准备十三届国展作品的创作。

          在内容上,选择了李白《古风(其一)》作为楷书创作内容,全诗一韵到底,安雅中和,一股大雅君子之风,适合用楷书来表现。另外一首《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为李白游历浔阳时因感谢灵运诗而作,用隶书创作此诗更为率意、性情。储秀宫联 “龙影玉珂联,花明御路;鸾声珠履度,日丽天衢”作为备选行书创作内容。

          在取法上,我的楷书作品之前均以小字魏碑为主,取法北魏、隋唐墓志,参以写经笔意,用笔相对轻松自由。近来楷书创作由小字魏碑逐渐转向大楷,以碑体为基调,参以唐代楷书、行书笔意。本次大楷投稿作品继续沿用这种路子。隶书作品近年创作较少,平常以读和临为主,创作之前又重新把日常临习的秦、汉碑版、石刻、简帛翻看一遍,再次从经典中寻找创作源泉、吸取新的营养。此次隶书作品总体上以汉隶为根基,参以简帛书的用笔,部分笔画融入清隶的特征,力求多元融合,尽力写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行书作品为截稿前一日用楷书创作剩下的边角料裁成对联纸写就,在碑的笔法、结构基础上强化牵引、连带、呼应,突出其金石气息和动态美,先后创作了两副,择其一寄出,权当挑战一把。

          在笔墨上,为强化书写性,先后购买了元书纸、微喷纸、蜡染、仿绢纸、麻纸等多种书写材料,对不同的纸又做了墨色浓淡变化的尝试,最终选定了白色仿绢纸、白色元书纸作为创作材料。楷书、行书以白色仿绢纸写就,既能保证墨色黑亮,又能写出飞白枯笔效果。隶书作品用纸半生熟,以小笔刷纸,书写畅而不滑,辅以墨色上的枯湿浓淡变化,在处理字形结构时,因字赋形,突出大小、收放、欹侧、长短变化,使作品整体层次更加丰富。行书作品为完成楷书、隶书作品之后创作,心态自然放松,用笔较率意,方圆兼备,用墨亦突出枯湿浓淡变化,部分笔画偶有涨墨出现,似有“无意于佳乃佳”之感。

          在形式上,平素创作不太喜欢过度拼贴、设计、做旧等形式制作,近来也多以白宣进行创作。原本创作小稿均在六尺整张纸上完成,但就展厅效果来看,六尺作品在八尺大小面前总会在气势上稍逊一筹,于是便用八尺作品纸重新书写。隶书作品用两张白色元书纸拼成中堂形式;行书对联采用传统形式,素面朝天,立足八尺,宽度上稍窄一点,落款和主体内容均在一张纸上,未再单独进行色彩搭配进行区分。总体上符合征稿启事中“倡导关注艺术本体、强化自然书写,提升创作质量。反对过度拼贴、包装、设计、做旧等形式制作”的要求。

          在日常临习过程中,我坚持涉猎篆隶楷行草五体,通过笔法、结构、体势的对比分析、相互借鉴来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提升造型能力和想象力。截至目前,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均入过国展或者单项届展。十三届国展两体入展仅仅是学书路上一个小结,入展作品也仅仅代表当时的创作思考和状态。现在来看,成绩固然可喜,问题不容忽视,作品细节和内在意蕴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东坡曾言:“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对于书法的学习,唯有持之以恒、深入传统,不断沉淀和积累。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