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铸造新时代的有为之学——书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执守与拓展

        作者:李亦奕2023-03-26 09:15: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年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六十华诞,经过60年的发展,书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书法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实践与理论分离、艺术创造力不足等问题。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同时举行书法教育论坛,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书法专业学者围绕在“新文科”“新艺科”背景下,如何把小教育变成大教育,加强书法学科的文化阐释与社会服务,以及如何合理设置“美术与书法”专业学科框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达成了推动高素质书法人才培养的共识,勾勒出未来高质量书法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果。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261所,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约有120所,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有10所,可以说,书法专业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已经形成。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明确了“美术与书法”是在“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同时也对书法专业硕、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高度、面对新要求,书法教育当何为? 

          加强书法学科的文化阐释

          作为第一所招收书法专业学生的高校,从1963年、1979年首招书法本科生、硕士生,2001年将书法独立成系,再到2023年将书法系调整成为书法学院,中国美院在书法高等教育方面有诸多探索实践,并达成共识——“一方面高度重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审美品质的锤炼,另一方面注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文心塑造,倡导中国美院书法人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努力耕耘,不断探索传统书法的当代活化,拓展传统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的对话路径。”中国书协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院副院长沈浩说。

          针对当前书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社会价值观缺失、专业学理性缺乏、艺术创造力不足等问题,沈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完善学科专业构架,推动书法艺术实践与理论守正创新。二是加强学理研究,凸显书法教育培根筑魂。三是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品学艺理、古今中外相通的学术胸怀与涵养。“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可以依托各校的学源和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构建,凸显文艺百花齐放;人才培养方面,学术性人才应强调以书养学,要重视书法艺术的本体,深入中国文化的本质;专业性人才应强调以学养书,不断提高诗、书、画、印传统艺术的素养,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美学人文精神的进一步的理解。”沈浩说。

          让教学成果落地 

          更好服务社会

          中央美院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一直秉承开放的做法和格局。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中央美院书法专业已经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发展形成了“以宽基础教学、学科融合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学科发展体系。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副院长徐海介绍:“所谓宽基础教学,是指要求同学们掌握多种书体、多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以及掌握篆刻、绘画的技能。在这样一个宽基础的覆盖下设置教学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更强的创作实践能力。”而在课堂之外,中央美院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通过下乡写生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事物能力,并努力让教学成果落地。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服务,进行了很多国家重大社会服务项目,如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中国梦·劳动美——2022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刻制“劳模印”等,这都是让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

          培养能教、能书、能研

          的书法综合性人才

          依托北师大深厚的人文根基和教育学科背景,北师大书法专业多年来一直注重书艺与书学互为推动,最核心的专业特色有两个,一个是深耕启功书法研究,另一个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书法教育。近年来,书法美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位置。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北师大书法系通过独立主办或者与外单位合作的方式,定期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全国书法骨干教师研修班,针对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系统讲解,为全国培养了较大规模的书法师资。同时在加强书法美育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在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虞晓勇看来,“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建设侧重于培养应用型、职业性人才,培养能教、能书、能研的专门型书法教育人才,是未来师范院校书法学科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上海在高等书法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开启书法本科专业建设,上海大学今年也申报了书法本科。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上海市文联斥资200万元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创建了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专门为华东师大书法篆刻专业的发展搭建平台,目前华东师大书法篆刻研究生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已经初见成效。正展出的华东师大书法篆刻研究生教学十年回顾展,某种意义上即是一张走过10年的书法高等教育的“成绩单”。

          高校是培养书法家还是要培养中国书法的传承者?中国的书法怎么传承?凭写字好就能传承吗?事实上,在建系之初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就在思考这些问题,他认为:“书法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让传统文化有效落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加之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成为老师、博物馆文献整理人员、就职书协等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培养计划可谓丰富且全面——课程方面,设置了书法教学法、文献整理、大型活动与文化策略等16门课程;课余,要求学生写毛笔日记、每日对联、参加展览等。在这样的教学培养下,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98位书法硕士中,有77人毕业后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其中有22人到高校工作。“我们会不断开设新课,以期适应社会新需求,培养全方位的书法综合性人才。未来,学生无论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都能够胜任。”张索说。

          对书法教育的

          “破圈”畅想与思辨

          近期科技圈元宇宙和ChatGPT两大炙手可热的风口,也引发了专家对书法艺术展开了多元化或跨学科的畅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琴就表示:“元宇宙对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教育发展而言是一种境遇,无论是用于书法教育,还是学术活动、书法篆刻艺术展览,都可以产生关联,并产生一种真实的体验感,在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播方面,也可以产生新的境遇。当下最火的ChatGPT也引发我们对未来书法篆刻艺术的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书法创作吗?我们把这个问题提给ChatGPT,它给出了非常完整的解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完成书法创作,但不能取代人的书法创作,人工智能只能模仿人类书法的创作,但不能替代人类的书法创作,书法创作是艺术家的灵魂、灵感的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这个回答是非常智性的,也触动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

          总之,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突出学术内涵和实践意蕴,提升丰富规范学科专业知识构成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书法教育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把好技与道、专与博、近与远、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能天马行空、坐而论道,也不能数典忘祖、离经叛道,要走好守正创新之路。”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表示,高素质书法人才要体现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重视笔墨功力,也要强化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和人文涵养。他认为,当前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窗口期,高等书法教育应重点在三方面着力:强化课程建设,陶铸新时代书法教育,培根铸魂底色;强化学科建设,打造高素质书法人才,守正创新成色;强化行业建设,发挥一盘棋行业格局,凝心聚力特色。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39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