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跨出展厅,踏进历史

        作者:朱萌2025-11-19 09:06: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代彩塑侍女像     晋祠博物馆供图

          自山西的秋叶景观步入最佳观赏期,太原人的朋友圈便被晋祠博物馆里两株拥有500年树龄的连理银杏树“刷屏”,草木与古建交织出独特韵味。

          晋祠际山枕水,古木参天,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集优美的自然山水、绵长的历史文脉、珍贵的文化遗存、丰富的典故传说于一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0月23日,“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将晋祠众多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展品,系统串联散点文物。连日来,市民、游客踏着满园黄叶游览、探展,从展览中了解晋祠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精神,感悟晋祠在三晋文脉传承、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守护与滋养。

          “晋祠最初是祭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历经千年营建,发展成为恢宏壮丽、洋洋大观的古典园林建筑群。2023年,晋祠博物馆启动了基本陈列展览项目。”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介绍。

          此次展览立足“守护与滋养”,突破地域与维度限制,围绕“塑、铸、书、树、母”五大主题,系统梳理从晋祠到三晋、从祭祀到文明的文化谱系。展览区域覆盖晋祠博物馆多处核心建筑与新增展区,包括陈家息庐、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晋溪书院、浮屠院、南小亭、翰香馆、待凤轩、悬瓮寺等。

          “展览的序厅设于陈家息庐,终厅位于翰香馆,展陈流线与晋祠游览路线高度统一。”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说,陈家息庐、翰香馆两座民国建筑经内部改造较好地满足了展陈需求。唐叔虞祠、关帝庙、玉皇阁、文昌宫等古建筑区域以保护为先,采用可移动、便安装的陈列方式。傅山纪念馆、晋溪书院、浮屠院则作为专题展区,深入呈现晋祠核心文化内容。

          作为展览起点,陈家息庐展区中综合介绍晋祠历史、祭祀文化、建筑园林与古树名木等内容。南侧建筑一层以艺术场景为主,辅以部分文物展品、浮雕、艺术切片、数字化地图,展示山西的重要历史时刻。二层则以“相地与布局、祠庙园林、大千物象”为主题,介绍晋祠布局、古建筑、彩塑、古树等相关内容,为观众呈现历经千年营造的晋祠却依旧保持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和谐与美观。

          观众参观完序厅展览,对晋祠有了基础了解后,便正式开启了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沿东西向中轴线,依次经过水镜台、献殿、鱼沼飞梁,驻足圣母殿时能看到“晋祠三绝”之一的宋代彩塑,也能看到火遍网络的“比耶龙”。宋代彩塑侍女像个个眉目传神、栩栩如生,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鳞片层层,龙须根根,一派生气。

          继而北行,唐叔虞祠展区所在的唐叔虞祠是祭祀唐叔虞的场所,也是晋祠这座宏伟建筑群的精神起点。这里是晋祠故事开始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中,正是因为叔虞封至唐地,而后才有晋国及晋地文化。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展区中,三晋廉吏、壁画丹青、福佑万方等展览将祠宇承载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和意义等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展览融合多样建筑风格与展厅设计,清晰呈现晋祠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实现物、景、史三者的有机统一。

          沿着展陈流线再折向南侧,过南小亭、晋溪书院、浮屠院等,能够领略人文书院与碑刻艺术。文昌宫—七贤祠展区将荀子、狄仁杰、王勃、王维、柳宗元、关汉卿等灿若星辰的山西知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代表作品以展板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作为王氏祭祀之所的晋溪书院,则将敬祖与育人融为一体,直观地展示出中华文明中“家”的抽象意涵。终厅翰香馆展区中,结合晋祠沉浸式影厅,以场景为主,辅之以文物、展板、多媒体进一步展现晋祠内的古建筑形式、古树名木、雕塑铸造、楹联匾额等内容。

          展览中,不定期开启的民俗典故活态化演绎也是一大亮点。原创话剧《唐风晋韵话晋祠》以晋祠历史传说为蓝本,引导观众回溯晋文化之源。众多非遗项目在古建实景中展演,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晋祠庙会通过仪典重现、艺术表演、沉浸互动等形式,为人们呈现这项古老而盛大的民俗活动。

          于灏介绍:“整个展览规划中,我们将不可移动文物与展陈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建筑实物、遗址现场与文物陈列在展区中的穿插呼应,打破了馆内缺乏大型专用展厅的限制,也拓展了空间叙事的深度与张力。”

          “这个展览跟我过去认知中的博物馆展览不同,实景、展厅、展演穿插,前脚刚在展板、动画里看到相关内容,走出展厅就能看到实物。甚至原本很抽象的历史故事和概念,也在古树、碧水和各式各样的古建筑、雕塑、壁画里更具体了。”游客张骁说。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之后还将开展晋阳古城“芳华未艾——中华文明探源”、双塔寺“光影太原”、晋商博物院“红色记忆”等传统与新时代碰撞的系列专题展。同时,还将到四川、福建、山东等地办展,让人们了解太原、读懂山西。


          策展人语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 于灏:

          “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是我们以全新视角解读晋祠的实践成果。核心策展理念为“站在中国看山西,跳出晋祠说晋祠,超越文物讲故事”,旨在将晋祠置于中华文明宏大叙事中,展现其作为三晋文脉承载地与中华文明“活标本”的独特价值。

          与以往相比,展览实现了三大突破:在理念上,首创“不可移动文物即展品”,系统串联散点文物,构建遗址类博物馆新范式;在技术上,运用多媒体拓展信息维度,打破展板局限;在传承上,推动侍女舞、庙会等活态展演,让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

          在展览中首次完整亮相的唐代《华严经》石刻,是千年石刻孤本,集文献、音韵、书法、文字史价值于一身,精心策划的专题展区,为观众开启了一段感受大唐气象与华严智慧的旅程。

          未来,我们将通过古建课程、活化演出及国际学术合作,让晋祠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与国际对话,真正成为可亲近、可感知的“城市文化客厅”,引导公众在触摸三千年文脉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