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依旧青山绿树多——记史永深先生

        作者:闲味居主人2025-11-19 08:46:36 来源:大河美术报

          史永深书毛泽东词作,从右至左依次为《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卜算子·咏梅》《菩萨蛮·黄鹤楼》

            手里有史永深先生的一册《大河风》书法卷。顺手翻阅,内容丰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宣和书谱句》《迎奥运自作诗》《王羲之句》《郑成功诗》《李易安词联》《兰亭序》等,横披、条幅、手卷、扇面,诗词、箴言,楷书、行书、隶书等,折射出书家的学识与视野,以及对书体全方位的驾驭能力。

            最喜先生《咏四季诗钞》四幅作品,巧妙地将四位不同时代诗人吟咏春夏秋冬的四首诗连缀一起。窃以为,四首诗是此书中创作最为生动畅达、翩然生姿的作品,通篇毫无拘谨生涩,在法度中尽抒胸臆,在点画线条中打开了最为精彩的艺术华章,思想之自由诉诸笔墨之自由,因而酣畅淋漓、趣味横生,犹如四季之画卷,为读者解读了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灿烂、冬之静纯,其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融合。

            书有两途,或尚势,或尚韵。史先生之书是“尚势”的,这与他昂然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世界有密切的关系。

            清代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的书法中看出来。史先生胸怀宽广,从善如流,其书风刚正洒脱,毫无黏滞拖沓之嫌,并且中气十足,从骨子里溢出执着、超迈与雄强的气概。

            追溯其书法渊源,史先生自幼时读私塾起,就开始与毛笔字亲近,童年的史先生和朋友的游戏就是在干硬的盐碱地上比写字。“用碎碗片做笔,用大地做纸,写出来的字一顿一提都充满了力量。那时我们小孩儿们就比谁写的字好看。”史先生的童子功大抵是从那时开始积累的。在先生的成长中,因为他“写字好、人品好”,事业上也取得了成功。小学时,他曾在宣传“抗美援朝”中崭露头角,站在条凳上写壁字,引来群众围观夸赞。中学时,因为“写字好”,成了学校办黑板报的主力。参加工作后,几次调动都是因为字好、文章好,且不管是写简报、

            领导讲话,起草公函,还是写计划、总结,竟然都是用毛笔写的,其书法功力可见一斑。

            想来或许是因为一次次的人生“好运”都与“字好”有关,他对书法艺术有着更多的热爱,也以不懈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追求书法艺术。

            史先生初习赵孟頫,兼临欧阳询、怀素、“二王”等名家法帖,打下了书法艺术的基础。及至退休,此志不辍,对启功大师的书画艺术倍加热爱,日复一日专心临摹,反复琢磨其书法特点与规律,自觉长进后,又带着习作赴上海、郑州找著名书家指点,得到肯定与鼓励。史先生经过十几年不间歇的学习、临摹、领悟,在书艺和书理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书法特点为结体严谨、根基牢固、疏密兼顾、流畅秀朗、刚柔相济。

            史先生的书法并非一味尚古,囚在书斋里不出来,而是力求使作品具备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和个性。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仍在书法道路上孜孜探索,力求笔墨紧随时代,写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师古创新的精品,精神可嘉。

            令人感佩的是,史先生豁达大度,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五年前,一日之内连遭两次车祸入院治疗,得知肇事者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伤痛中的史先生顿生恻隐之心,放弃赔付,治疗费用自理,其宽厚爱心、悲悯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史先生身为商丘仓颉书画院院长,全身心致力于书画事业。书画院成立伊始,他坚持为书画院成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书画院的发展竭尽心力。举办展览、定期交流学书心得、为书法爱好者授课、为捐助贫困学生义写等活动,使商丘仓颉书画院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群众艺术团体。

            我与先生既是同道,又是同乡,相交久矣。平时常相通音讯,互致问候。2014年岁尾,我偕同几位书画家回故里,此行一是为父母大人祭扫,二是参加一个画廊的开业典礼,更想拜望史先生。感人的是,史老闻讯,匆匆从写春联的乡下赶来与我相会。他步履踉跄,面色潮红,精神恍惚。用手触其额头,知他发烧,便催促他回家休息,他坐我身旁,久久不肯离去。

            回乡两日,一直被浓浓的乡情所包围。遗憾的是,我与史老始终未能畅叙。

            史老号铁翁,人如其名,可谓铁骨铮铮,刚正不阿。因为写得一手“启功体”,达到几可乱真之至境,便有趋利巧营之徒找上门来。史老一生清贫,却恪守做人准则,不为利益所动。凛然曰:“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以后不准进这个家门!”其傲然风骨,可歌可颂。

            而面对多年的墨友,他却敞开胸襟,赠以翰墨,不取分文。我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梦画小记》、诗歌《云南印象》和歌咏家乡的诗,史老均以楷、行、隶多种书体创作完成,或遒劲隽永、或老辣刚劲,均为上乘之作,概是文人与书家心灵、学养之无声交融,其书品与人品相映成辉。

            铁翁今年九十有二,前几日说来看望,怕他从商丘往来辛苦,谎称在外地,谁知他竟直接来到郑州,将我“堵”在工作室,称“就知道你在骗我”。我们相视大笑。太久未见,这位“90后”与我这个“80后”相坐畅叙,史先生兴致大起,还即兴演唱了两首俄罗斯歌曲。

            如今,老龄工作、老龄事业以及“银发力量”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听说有媒体想采访他这样一位高寿书家,认真列了十条采访内容,他用毛笔认真写函回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不要再费时间费精力了。”

            愿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艺术生命长青。

            (文/闲味居主人)


            史永深,1933年生,河南省虞城县杜集镇史桥村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顾问委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创艺委员,中国五老书画院院士。现为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理事,商丘仓颉书画院院长,商丘市职工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商丘市人大书画院顾问。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