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点】
中国漆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从早期服务日常生活的防腐、髹涂与装饰,到漆工艺器物精造、建筑空间漆绘,大漆绘制技艺伴随着时代审美需求而不断演进。自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漆器工艺与现代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现代漆画,逐步走出一条与传统漆艺不同的道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首次亮相于国家级大型展览,标志着现代漆画正式从传统漆艺中脱胎而出,成为与国画、油画等绘画类型并列的独立画种。在此后的40余年间,漆画艺术逐渐构建起一个多样、动态的当代绘画格局。
突破传统装饰性的局限
现代漆画已突破传统漆画的装饰性局限,艺术家们通过漆这一媒介,将个体情感、社会观察与哲学思辨融入创作,将创作题材从传统的审美性内容拓展到对当代社会议题的思考等层面,完成了从传统复刻到观念创新表达的转型。以去年全国美展入选漆画为例,其已从早期的装饰性草木花卉、风景静物、少数民族风情等图式,逐步转向现代人物风俗、生活感悟等意象与抽象形态,呈现强烈的革新意识。在近年全国美展漆画展区中,也涌现出大量关注生态环境、文化认知、都市化与历史记忆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度思考。
现代漆画在材料与技法层面实现了双重突破。“漆性”是漆画独立于其他画种的根本属性,其本质体现在漆的黏稠度、透明度、干湿时间及成膜特性上。在材料层面,当下艺术家在保留漆液黏合性、半透明性等核心“漆性”的基础上,提升了材料的稳定性、干燥速度与可塑性。同时引入金属、纤维、亚克力等非传统材料,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在技法层面,现代漆画展现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古老的蛋壳螺钿镶嵌工艺不再用于具象图案的拼贴,其碎片化特质被抽象为画面肌理的形式语言;雕漆、晕金等传统技法则弱化工艺痕迹,让位于作品的整体艺术氛围表达。此外,漆画艺术家还积极借鉴其他画种的厚涂覆盖、套色逻辑等表现方式,在尊重漆画独立审美品格的前提下,实现技法创新与观念表达的平衡。
平衡“工艺性”与“绘画性”
漆画到底属于“工艺美术”还是“纯艺术”,公众对此还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其一,中国的大漆艺术历史悠久,受众群体因惯性思维还未能完全把作为架上平面艺术的漆画与立体漆器的表面装饰二者剥离开来;其二,漆画的创作手法离不开漆工艺,从调制、髹涂到研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对漆性的理解和驾驭,这一工艺底色容易被简单划分为类工艺美术方向,而漆画所特有的材质魅力与复杂技法,反而成为遮蔽其艺术主体性的屏障。破局之法在于多管齐下,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有意识地去平衡“工艺性”和“绘画性”;同时还需加强面向公众的传播推广,以提升大家对漆画艺术形态和艺术价值的认知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当前以展览为主导的情况下,要注意大小画的尺度辩证问题。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在于精神内核而非物理尺寸。大型漆画以其强烈的视觉张力、审美震撼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确保了在展览中的在场感和表现力,也为艺术家表达宏大叙事和复杂议题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例如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型漆画《武夷之春》、福州市委党校大型漆画《闽山闽水物华新》等。所以,公共空间大型漆画作品的创作潮流,是艺术家追求表现力的主动选择,也是漆画艺术适应现代展览制度和公共空间整体艺术效果的必然结果。我们也需要警惕片面地将作品的尺幅与艺术价值画等号的误区。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策划并举办了三届“全国小幅漆画展”,以引导创作者及公众对于尺幅的辩证认知,有力地匡正了“唯大是举”的潜在偏见。
发挥漆画艺术的当代使命
中国漆画,是一种传承古老漆文化并融合当代绘画审美理念和造型语言而形成的架上绘画形式。它在材质、色泽、韵味上独具东方艺术特色,既能代表悠久、厚重的古代中国艺术精神,又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化、中国风格。
中国漆画与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同根同源,共同构成了华夏美学的历史文脉和美学表达。然而,在过去,漆画因独特的创作手法一度被窄化为“工艺美术”范畴;在当代,又因大漆材料丰富的表现性被部分创作者视为“综合材料”。
确立中国现代漆画的身份属性,构建完善的学术研究体系,非常必要。当前漆画界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比如一些画家在创作中出现“油画化”的倾向,在构图和审美上过度模仿油画,失去了漆画独特的语言;一些评论家套用西方绘画理论来评价漆画,导致评价标准错位;此外,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漆画的文化特点还不够鲜明、作品面目还不够清晰,容易与日本、韩国漆画混淆。
推动当代漆画的发展,需要技法体系、理论建设与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协同共进。在技法体系上,需要科学研究大漆及其他辅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系统化、标准化地整理传统技法,并鼓励符合“漆性”的创新技法,形成一套从构思、底胎、髹饰到研磨、推光完成的创作规范。在理论框架上,需要建立以“漆性”为核心的审美理论,如探讨“红黑为魂”“润透关系”“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磨显之美”等漆画独属的艺术语言,构建完善的中国漆画理论。在文化传播上,中国漆画应加强国际交流,更多地走出去进行展览展示,并加强对于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阐释。
独特的材质语言、深邃的技法体系和丰富的表现维度,使中国漆画完全具备成为国家文化符号的潜力。2021年,大型漆壁画《长城颂》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并荣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标志着漆画艺术在国家重大题材主题创作中获得了重要成就。这件作品将传统漆画技法应用于现代材料上,不仅展现漆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力,更在唤醒集体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层面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回首百年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漆画已在实践与理论层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扶持下,近年来漆画在作品质量、展览类别、题材创新、形式语言等方面全面提升。广大漆画艺术家应该不断在构思立意、形式探索上形成新认知,瞄准新高度,追求新意境,同时要把握时代脉动、真情投入生活,不仅以鸿篇巨制来表现时代主题,也以小切口、小尺幅表达深思考、大境界。漆画界需要认真研究问题,对中国漆画的学术标准和发展导向问题形成默契和共识,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展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采。
(作者:汤志义,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