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远见南山

        作者:梅静2025-10-19 09:07:21 来源:光明日报

            (1/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4)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4/4)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传统文化 设计力量之古诗新绘】

            自2009年参加工作,我经常随身带一本《陶渊明集》,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的版本。当时,我每天会细读一首陶诗——在拥挤的地铁里,在摇曳的公交上。

            有一次,公交车驶过公主坟立交桥,重重楼宇间,北京西山倏地浮现,是只有古都秋天才有的,清澈透明的青蓝,从这抹青蓝中,又卷出壮阔的云,朴厚、深远。在手边,那句“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刚好被轻轻划过。那一瞬间,我全然进入真淳洒落的渊明诗境,也毫无阻隔地与时间深处的自己相遇。

            最近几年,我曾陆续画过一些陶诗日记,大多很个人,也很随意。这次应邀,我第一次尝试创作一组“陶诗今读”的心境,自觉笔墨有些局促,但这几幅画所展现出的,确实是我在生活碎片间隙里的真诚体验。

            其中一幅画境,源于我回河北易县老家常路过的石门营收费站:自108国道上西六环,匝道盘上高架,迎面正是西山深秋的晴岚,卷卷秋云腾起,一重叠一重,瞬间把心拉到无尽深远。车窗外,秋叶划过,片片凌厉,把秋意洒满。

            另一幅,是我作为母亲的“心远”瞬间。每天照顾一双子女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填满了零碎的片段。某日洗衣晾晒时,当我把校服、秋衣、袜子一一挂好,悠然见到窗外秋山寂静、晚霞浪漫。这当然并非实情,我没有这样一扇“诗意”的窗景,可这心境却又真实无比,每一位母亲都曾想能在时间的缝隙里,遇见那个更超脱的自己。

            常读陶诗,会发现“归园田居”的诗人也有犹疑甚至窘迫的时刻,正如《乞食》的记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苏轼言陶诗贵在“真”,他的生命与艺术是合一的,不避矛盾,直面现实,却未曾为现实击垮。朱光潜先生认为陶诗的境界是“静穆”,有伟大的超越性,我很赞同,陶渊明有“远”的心境,超脱世俗。

            最后还有一幅教室的画境,这是我画给女儿的“密信”。读初中以来,女儿大部分时间都埋在作业堆里,重重的标准牵动着她的心。青少年需要练习扛压,不断自我突破,可我也希望她在这青春的年龄中,枝枝叶叶都能舒展。所以,在画里我给教室开了一扇大大的窗,窗外碧空如洗,细月能听懂她的心弦,风把秋叶送到她的课桌上、书籍上、试卷上,我期待她能在埋头学习的间隙,遇见远处朦胧的山影,悠然欣赏,体验每一个生命瞬间。

            十几年来,《陶渊明集》一直还在身边,这小小一本,是心安之所。细细读进去,总会遇见时间深处的自己。

            (作者:梅静,系画家、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