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忱 时代青春 AR交互装置 2025年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刘海粟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是1999年接手并持续举办,至今已经18届了。在这个平台上,诞生了一大批像丁乙、蔡国强、张恩利优秀的艺术家,当时的青年艺术家现在已经成名,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呈现,也是融入了社会,走向了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精气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联合策展人赵蕾则表示:“很多青年艺术家会用他们的方式方法把这次青年美展的主题‘机·智’带入他们的艺术语境里,优秀的艺术家是有担当的,他们会把当下所发生的种种进行思考并融入自我的艺术创作中。”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沈忱的作品《时代青春》以“16款盲盒+AR交互装置”的形式惊艳亮相,好评连连。
“这一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首次设置了潮流艺术版块,《时代青春》从4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有作品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联合策展人乐梦融表示:“过往我们可能通过国油版雕这些相对传统的版块来表现人物的精气神,而这次我们看到沈老师通过卡通盲盒和AR交互装置的形式来呈现作品,16款盲盒角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奇、潮流,站在了时代潮头的前列,和‘机·智’的主题相吻合,所以把这件作品放到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聚光灯下来展示,我觉得恰如其分。”
激励年轻职场人在岗位上书写青春
《时代青春》的诞生,源于在大众共建的时代,她对“人民场域的跨媒介叙事”的长期思考——如何让宏大的“青春”命题变得可触、可感,如何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沈忱坦言,创作的核心动机是源于对“平凡中的伟大”的关注与致敬,希望通过艺术手段,将新中国建设者——那些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青春与担当,以更鲜活、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基于此,沈忱为《时代青春》构建了盲盒叠加AR的跨媒介逻辑。环形陈列的16款盲盒象征着不同职业共同构筑的时代齿轮,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建设者的历史与当代图景。通过外圈轨道移动的iPad扫描盲盒,触发AR影像,动态展现各职业代表的劳动场景,让历史鲜活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新中国建设者们的青春热血与时代担当。作品通过可交互的跨媒介叙事,将职业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为观众带来兼具历史深度与当代活力的艺术体验,致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青春的建设者们。
她从“时代”与“青春”的关联切入,聚焦“职业”这一承载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核心载体,确定通过“职业群像”展现新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沈忱梳理了新中国上海各职业的特征,遵循时代代表性、社会共鸣度、青春关联性这“三重标准”,遴选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16种职业,提炼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和劳动场景。例如上海军工业的代表,造船工人手握榔头工作时,感言能为祖国亲手铸就海上长城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知识分子阐述他以思考为舟,以真理为帆,深耕思想的沃土,不为掌声,只为在未知的边界多点亮一盏理性的灯。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发出“回望这颗蓝色星球时,才真正理解了使命的重量,每一次出征都是带着人类的勇气和好奇,向宇宙深处致以问候”的感慨。扎根平凡岗位,服务人民群众,恪尽职守,行政为民,用实干践行初心、以担当书写忠诚的基层公务员正在向大家做政策解读。人民警察讲述日夜坚守,正义在心,使命在肩,永远站在危险前沿,只为守护大家平安。手持法槌,心持天平的人民法官阐述让每一声裁决都回荡正义之声,用法律守护世间公平与秩序是她的使命。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告诉大家学生的未来是她的星辰,她愿做那座点亮理想的灯塔,守护每一个梦想都生根发芽。
在盲盒的形象设计中,融入卡通化元素,既保留职业特征,又通过萌趣风格降低距离感。在AR影像的创作中,遵循载体形态、职业特点、交互逻辑与情感内核的四重契合,将“职业精神”转化为观众与主题、时代的深度联结,探索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承载历史厚重的精神力量。针对年轻职场人“在平凡中寻找意义”的情感共鸣需求,AR动画场景中融入“成长细节”,如新加入军旅的水兵站在055型驱逐舰上壮丽宣誓守护祖国广阔的海洋领土,乘风破浪,向海图强,以深蓝为纸、以剑戟为笔,书写大国海军的壮丽航程,让年轻观众从建设者的青春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我也能书写不凡”的代入感。
让场景通过AR动态影像“活”起来
记者了解到,为了打破传统静态展示的局限,作者尝试跨媒介叙事,将实体盲盒置于象征“时代社会齿轮”的旋转展台,并通过外圈轨道移动的iPad扫描盲盒,触发AR动画,动态展现各职业代表的劳动场景,让历史场景通过AR动态影像“活”起来——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这一叙事引擎为现实世界叠加一层“语义注释”,把静态盲盒难以展现的时间、地点、动态、情绪、关系结构等语义层悬浮在盲盒的实体形象之上,让静态盲盒获得动态讲述的能力。
实体盲盒像一把钥匙,AR就是它打开“语义房间”的叙事引擎:有角色的青春独白、时代关键词的可视化、微型时间轴的动态呈现,还有随观众位置与视角变化而改变的细节层,将多点位的时空线索编排成一个可行走的故事,把参观者的观看与理解变成身体参与的过程,获得具身体验和语义叠层。游戏化交互的方式,让静态载体拥有动态叙事的可能,也提升了观看的趣味性。而这种被观看路径所塑造的多变性,恰好对应“青春”的多样性,亦达到“多人情绪共振”的实时可视化。
人民场域的跨媒介叙事
作为一名深耕设计领域多年的创作者,沈忱始终坚信“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艺术”,而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对“如何用创新媒介语言传递深层叙事”这一问题的探索与回应。
此前,她指导学生创作的《“工农联盟”红色盲盒》获首届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暨“建党百年 青春创想”2021年红色文创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创作的《“中共四大纪念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三人党支部”限定纪念盲盒》是中共四大纪念馆与国内高校联名推出的第一套“三人党支部”限定纪念盲盒,获中共四大纪念馆收藏。她探索创新地将盲盒这一潮流玩具结合红色基因,为松江区传承红色基因铸就的“松江三人行”宣讲品牌创作“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并尝试将叙事从实体盲盒扩展至动画、三维全息展示、云端宣讲等。
在2021年上海市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扶持资助项目《“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走基层》和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扶持资助项目《“‘松江三人行’-红色文创”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中,开展了“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走基层-爱心暑托班沉浸式体验课堂、“松江三人行”理论宣讲暨红色盲盒进校园等活动,以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持续助力“松江三人行”红色理论宣讲品牌的打造,受到了几十家主流权威媒体、重要新闻网站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松江三人行”红色盲盒不仅在2024年参加了“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还在2025年获得了第三届东方创意之星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赛)金奖。
灵感的种子,源于她过往探索用盲盒这种潮流艺术的形式讲述公共叙事的实践。不难发现,让焦点回归到叙事本身,唤起多人情绪共振,这种“以表达为核心,让技术服务于内容”的设计理念,正是沈忱作品能打动人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