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朴“内观”的现代性启示

        作者:尚辉2025-09-01 08:45: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游太白山(国画) 40×28厘米 2015年 石朴

          如何处理现代性的视觉“外观”与书画传统的“内观”,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书画艺术现代性特征探索的重要话题。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石朴画展,让人们对这位深居简出的画家的艺术探索有了全新认识,而其山水画艺术成就也为中国画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某种深刻借鉴。

          石朴的艺术道路肇始于20世纪中叶,长期浸润中华医学的他从临习书画起步,游走于大山大川之间,让他对如何形成自然的笔墨产生了深刻感悟。这一自我临习和与自然相处的观照过程,使他与学院观看式的造型训练教育拉开了距离。从《芥子园画谱》的笔墨程式建构到与自然造化的对应,他逐渐开悟笔墨在自然之中的“无”与“有”,正是在“有”与“无”之间建立了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髓的深刻认知。受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影响,他一路从传统向上追溯,直抵晚明清初的文人画高峰,他选择了一条更为个人化也更具挑战性的书画研习路径。

          这一艺术路径的构建,体现了他明确的学术自觉。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作为20世纪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重要实践,其价值在于将传统山水画从古典的“出世”理想拉回“入世”的现实关怀,强调对自然山水的直接写生与表现。年轻时的石朴虽受其影响,却不止步于此。他敏锐地察觉到,过度强调对物理现实的“再现”,可能导致中国画“内观性”传统的式微。因此,他的艺术探索呈现出一种双向运动,一方面,他扎根于赵望云等长安画派先驱所开辟的乡土田园题材,作品中充满了农耕生活气息与陕北高原独特的土质美感,这构成了石朴艺术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他长期研习石涛、石谿(髡残)、查士标乃至新安画派诸家作品,深入传统笔墨的堂奥,完成了对文人画“心象”传统的精神复归。

          这种“由今及古”的溯源路径,使石朴的艺术超越了简单的地域性山水画创作道路,形成一种融合了现实关怀与传统文人精神的复合型艺术结构。他提出的“现实”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山川造化,更是由传统笔墨所构建的“山水精神”与“观看之道”。这一山水画观念的形成,其本身就是对山水画现代性视觉转型的反思,是对山水画“现实”概念单一化倾向的学理性纠偏。

          石朴的这一认知是通过笔墨建立的一种文化“内观”,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山水画笔墨新传统,因过多借用水彩画模拟烟云变灭而致使水墨语言泛滥的情形下,他却溯古融今,以枯笔渴墨形成独特的“笔圆墨苍”的笔墨体系。其山水笔墨以枯笔渴墨为用笔范式,在“枯”中求“润”,在“渴”中求“苍”,最终通过圆转而苍朴之笔实现了“朴素”“苍茫”“厚重”等由笔法本身形成的内美特质。

          从语言层面来说,枯笔渴墨的圆转运用是石朴笔墨体系的基石。“枯笔”,指行笔时笔锋含水量极少,在纸面上留下飞白、干涩的痕迹,但石朴用“枯笔”却要形成润濡之感,以替代湿笔;“渴墨”,指墨色本身水分不足,呈现出一种介于浓墨与焦墨之间的灰度与层次感,石朴却要在“渴墨”之中求得沉厚的温润,以代替焦浓。石朴对这一笔墨的锤炼,并非追求形式上的奇崛,而是服务于其内在的精神。石朴通过数十年的砥砺磨炼,使其枯笔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境界,苍劲而不失内蕴,老辣而富有生机。

          从审美层面来说,石朴形成了独特的“笔圆墨苍”的美学范式。与当代许多画家喜用方硬、斧劈状的笔触表现嶙峋的山石不同,石朴倾向于运用圆转、浑厚的笔法来塑造山体、土坡。这种“圆笔”的运用,与其描绘的对象——陕北高原的土质坡塬、秦岭重峦的灌木丛林高度契合。它弱化了山石的物理锐利感,强化了其浑朴、敦厚的内在气质。这种笔法选择不仅是笔墨语言的偏好,更是其“朴素”“内敛”“沉静”美学观的显现。他的作品因此超越了写生式山水画单纯对自然风景的水墨描绘,实现了从“画形貌”到“画境界”的转换。

          石朴山水画对现实视界的超越,源于其“生活其中”而“感悟内心”的创作方式。无论是反复描绘的华山,还是长期浸润的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他都不是作为游客“观赏”对象,而是展现生命在其中的一种从肉身到心灵的体验。他画华山,并非再现其作为五岳之一的符号性奇险,而是表现其作为精神家园的亲切与崇高。这种长期生活体验所倾注的真情实感,让他的作品更加真挚,具有了可感知的实证性,观众也能从中捕捉到情感的共鸣。

          石朴的艺术实践证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并非只有“视觉化”“西方化”这一条道路。通过深度回归传统,激活其内在的精神能量,并将其与当代人的真切生命体验相结合,同样可以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作者为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