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迅的烟火

        作者:张瑞田2025-08-30 09:04:55 来源:美术报

            (1/3)李以泰 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 45.5×47cm 版画 1974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3)朱维明 青年、中年、晚年的鲁迅先生 45×67cm 1986年

            (3/3)熊秉明 鲁迅头像 40×27×10cm 青铜 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这几年常去绍兴,即使去绍兴的目的与文学无关,也会找出时间去鲁迅纪念馆看看,时间长短不计,去一次,就有一次不同的感受。

          鲁迅纪念馆门前,竖着一块长方形的图版,复制着一幅很有名的版画,鲁迅左手夹着一根烟,烟火很旺,他抬着头,正向着远方眺望。“鲁迅”的左侧,有“鲁迅故里”的字样,字体是集鲁迅的字,瘦硬、疏朗,下面是街道,应该就是鲁镇吧。

          不花哨,很朴实,到过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人,对这面墙,这幅图,是有深刻印象的,在此留影,更是自觉的选择。

          就好比鲁迅的文章与观点总在舆论的漩涡里,鲁迅其人,也是常常被人争论。比如鲁迅吸烟的图像,就被人推到似是而非的“法庭”,“起诉”的理由是,他手中的正在燃烧的香烟,违背了社会的“公德”。

          的确有这么一说,吸烟的图像、影像,以及烟草的广告,是不允许出现在公共媒体上,也就是说,公开出版物,不能宣传烟草的种植、生产、消费。这是对的,是文明社会的姿态,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一点点“禁行”,是降低吸烟人口的一种举措。于此有人对鲁迅的吸烟图像提出异议,理由是违背了社会对吸烟行为的约束,对青少年或许产生误导。

          这样的异议是否合理,当然,也没有错。鲁迅是伟人,也是凡人,他应该与我们一样恪守公德,在现代社会里也成为规劝人们不要吸烟的公益大使。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可能,一种思路,对鲁迅而言,他早已经离开了我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烟草的态度没有今天这样明确,或者说,那个时代吸烟是人的自主行为,社会不约束,也不干预,任凭在哪里吸烟,都会放行。

          今天与那时,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天的人依然有吸烟的自由,但,没有在任何地方吸烟的自由,比如机场、车站,飞机里,车厢内,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学校等公共领域,是严禁吸烟的,这一点我也是完全赞成。烟雾缭绕,烟灰飘浮,祸害他人,污染环境,行为的确不端。

          我们再看看鲁迅的烟火。那张版画,刻画出鲁迅的典型性,他吸烟的形象,神态自若,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我们熟悉的鲁迅,是我们心中的文化英雄,是那个敢于否定一切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是孤独的,他写作的时刻是由烟草陪伴,吸烟的好处是让人聚精会神地干好一件事,吸烟的坏处是对健康的影响。这是悖论,也是鲁迅的艰难选择。吸烟,给了他安静的时刻,他写出了一篇篇振聋发聩的雄文,吸烟,让他的身体衰弱,他的肺病,何尝不是吸烟导致的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鲁迅,就会理解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那幅版画。其实,这幅版画是有限定性的,它限定了绍兴,限定了鲁迅,限定了一段时间。我们看着这幅版画,并不会勾起吸烟的欲望,而是能够激发我们对鲁迅的理解,对鲁迅的尊重。这个时候,烟草已经人格化了,它并不是产生尼古丁的有害产品,而是鲁迅的武器,鲁迅独处时的朋友与助手,是鲁迅生活的一个侧面。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吸烟,回到国内,依然烟不离手,他也想戒烟,只是办不到,读书、写作,凝神、思考,手中拿着烟,就会产生灵感。这幅版画,鲁迅是主角,烟火仅仅是道具,是塑造鲁迅形象的艺术手法,更是我们全方位认识鲁迅、理解鲁迅的窗口,它自然不会成为诱导青少年吸烟的条件。因此,对烟草负面作用的警惕,从这幅版画找理由,显然是缘木求鱼了。

          这样一种平面化的情绪反应,夸大了事物的本质,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对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一个人做出混淆是非的判断。

          新闻链接: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并于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相关话题引发热议,一度冲上热搜。

          8月25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的回应。回应称,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在回应中强调,该墙画所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我们不应当将鲁迅过度神圣化、战士化。”卓光平指出,以往鲁迅常以“头发如钢钉、笔如匕首”的战斗姿态出现,而鲁迅夹烟墙画则展现出他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这样的形象更显亲切,也符合大众对‘生活化鲁迅’的认知”。

          记者经查询,发现在网络上引起讨论的这幅墙画的原作为《鲁迅》(又名《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作品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的情态,形象惟妙惟肖,逼真传神,被公认是鲁迅最经典的形象之一。

          2002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竣工,入口处设置鲁迅故里标志性景观即鲁迅故里景墙。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在绍兴方的回应中,提到“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