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彦涵: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士画家

        作者:张东华2025-08-30 08:57:01 来源:美术报

          彦涵 奋勇突击 15.8×24cm 版画 江苏省美术馆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无辜同胞,不能忘记在抗战中牺牲的革命英烈,更不能忘记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彦涵就是一位在抗战中做出过贡献的、值得尊敬和纪念的杰出画家,被称为“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抗日战士。

          彦涵,原名刘宝森。“彦涵”是他抗日战争时给自己起的笔名。1916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市,自幼喜好画画。1935年,19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1937年11月,日军进逼杭州,学校被迫西迁。一路走来,满眼所见或是匆匆逃难的民众,或是满腔热情奔赴抗日前线的革命青年。

          在学校撤往长沙的途中,他的抗日救亡热情被点燃,毅然决定徒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他来到延安,并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木刻培训班学习木刻艺术。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路军,自愿报名上前线,打鬼子。1938年底,他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的一名战士,来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斗生涯。

          为了鼓舞广大抗日军民,他与胡一川、江丰、华山、罗工柳等文艺工作者一起以木刻刀为武器,在前线的枪炮中办报纸、刻木刻、画插图,创作了大量反映军民抗战和八路军抗战思想的文艺作品。他白天四处寻找创作素材、画速写,晚上把这些场景用木刻刀刻画出来,印成版画,发到军民手中。为了更好地宣传八路军的抗战思想,鼓舞士气,他巧妙地将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门神、年画形式和抗战宣传相结合,用八路军战士、革命英雄的形象取代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年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新年画”成为革命根据地的新时尚,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广大抗战军民的士气和斗志。彦涵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说:“我们当时的艺术就是要反映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反映人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事迹。”

          1941年,彦涵被派往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带领32名革命干部,长途跋涉,绕过日占区的封锁线,顺利来到太行山根据地,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在此期间,他根据徐肖冰《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照片创作了一幅同名木刻版画作品。作品以黑白木刻的形式,表现生活化的彭大将军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形象,成为他抗战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而1943年创作的木刻版画《奋勇突击》,描绘的是抗日将士在弹尽粮绝的状况下,面对冲上来的敌人,毫不畏惧,一位战士用枪托砸向冲上来的敌人,另一位战士则手握钢刀准备冲向敌人,寥寥数笔,抗日英雄跃然纸上。该图为此后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准备了条件。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蚕食式的“扫荡”,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队伍的转移,边打边向地势险要的狼牙山方向撤退,弹尽粮绝后,纵身跃下悬崖,壮烈牺牲。当彦涵和作家华山听到这一英雄事迹后,深受感动,立即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1944年,华山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写成文学脚本,彦涵则根据脚本,完成了一套16幅的木刻连环画。此套作品黑白、明暗关系运用恰当,造型准确,刀法遒劲熟练,将传统木刻特点与西洋木刻技法融为一体,具有热烈、刚劲、粗犷兼具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至今仍不失其艺术生命力。在当时物质极为匮乏,美术材料稀缺的条件下,木刻版画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1945年春,周恩来总理把这套连环画作为珍贵的纪念品送给美国朋友。不久,美国《时代周刊》以袖珍版形式出版发行,发给在远东战场上的美军,以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

          在抗战时期,彦涵还创作了《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草》《农民诊疗所》《民主选举》《把她们藏起来》《侦察员》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唤起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也奠定了彦涵在抗战木刻版画作品中的历史地位而被载入中国近代美术史册。

          张东华(美术评论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