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倪瓒《凉亭消夏图》中的清风凉意

        作者:李治钢2025-07-17 09:02:55 来源:美术报

          倪瓒 凉亭消夏图

          蝉鸣催夏,暑气渐浓。在漫长的夏日里,人们总在追寻一方清凉之境,而这也成为文人画家笔下常见的主题。元代画家倪瓒的《凉亭消夏图》便是这样一幅佳作,观之如临幽篁碧水间,暑气顿消,心自澄明。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居士,又号沧浪漫士、净名居士等,江苏无锡人。他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元四家”之一。其出身于富庶家庭,早年生活优裕,后因社会动荡,卖田散财,浪迹江湖。倪瓒的绘画风格独特,擅画山水、竹石、枯木等,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聊以自娱”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多以萧疏简淡的笔墨描绘江南山水,画面意境清幽,格调高雅,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凉亭消夏图》为纸本水墨画。画面中,一座古朴简素的凉亭坐落在岸边,亭内两人席地对坐,神态悠然中溢出淡淡烟火气——这在倪瓒画作中实属少见,毕竟他笔下的凉亭多是空寂无人,独留“万里乾坤一草亭”的荒寒意境。凉亭旁,修竹挺拔如剑,枝叶交织成翠色屏障;几株高树枝干遒劲,绿叶如盖,与修竹相映成趣,在地面投下斑驳荫凉。亭外溪水潺潺,石矶错落,远处山影淡淡,云雾缭绕间,数只新雁正掠过天际,为画面添了几分灵动。

          画上端题诗“八月江南未陨霜,寻枫欲赤碧梧黄。停桡坐对西山晚,新雁题诗小着行”,诗与画相互映衬,别有情调。倪瓒素以“洁癖”式的极简闻名,此作却罕见地施以淡彩:枫叶初染微红,梧桐泛着浅黄,虽仅寥寥数笔,却似给画面蒙上一层温润的滤镜,让夏日的热烈在水墨氤氲中化作清凉的诗意。远景的简笔勾勒尤为精妙:山影若有若无,雁群小而有致,既衬出空间的悠远,又暗合“消夏”主题——当目光随雁影望向远方,暑气似乎也随之飘散。

          与倪瓒其他作品相比,《凉亭消夏图》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人”的介入。他惯常以空亭象征心灵的孤寂栖所,而此处两人对坐,却未打破清寂,反让清凉意有了更丰富的层次:修竹的高洁、高树的荫蔽、溪水的潺湲,构建起物理层面的避暑之境;人物的存在,则赋予这方天地以精神共鸣——他们或许在执盏相谈,或许在静赏溪山,举手投足间,是文人对自然之美的会心相契。这种“人境合一”的意境,让画面既保有倪瓒一贯的清逸,又多了份可触摸的生活温度。

          夏日纳凉,于古人而言是身体的栖息,更是心灵的归处。画中凉亭虽简,却似一个精神坐标:前有碧水映天,后倚青树作屏,远处山云缥缈,近处雁影成行。当观者的目光掠过亭中人物的闲适身影,掠过竹梢颤动的光影,掠过溪面闪烁的水痕,会忽然懂得:倪瓒笔下的清凉意象,从来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将自然之美与文人情怀熔铸一体的精神境界。他以极简笔墨勾勒出的,是中国人心中对“清凉”的终极想象——不必求诸外物,只需在山水之间寻得一方静处,让心归于清寂,暑气自会消退。

          今时今日再观此画,那些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心灵,仍能在倪瓒的笔墨间寻得慰藉:竹影摇曳的声响,溪水流动的韵律,远山含黛的静默,乃至亭中人物的相视一笑,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清凉,始于目,归于心。《凉亭消夏图》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让我们看见: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相遇,炎炎夏日亦可化作一片永远流淌在时光里的清幽之境。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