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画本无禅 唯画通禅——读张大千《面壁图》

        作者:韩文慧2025-07-17 08:59:29 来源:美术报

            (1/2)张大千 达摩面壁图

            (2/2)张大千 面壁图 25×52.5cm 1927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张大千从21岁起,受两位书法老师曾熙和李瑞清的影响,偏好临古,尤爱石涛、兼学八大山人、石溪和弘仁。清初四僧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具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僧画空灵豁达的境界与张大千早期艺术取向不谋而合,不过张大千早期作品数量甚少。

          内江市东兴区文保所馆藏《面壁图》作于1927年7月,28岁的张大千作此扇面赠内江人胡竞寰。《面壁图》为扇面纸本水墨,纵25cm,横52.5cm。描绘达摩面对崖壁静坐悟道,萧然出尘,笔法细腻,意境开阔。右题:“三界飞升,只履是得,十年面壁,初愿竟成。写祝晋藩吾兄四十寿日,丁卯七月既望,大千居士”,钤印白文印“张爱印”和朱文印“大千”。

          胡竞寰,资中人,又名胡锐,别名晋藩,生于1887年9月,自号万扇楼主。胡竞寰曾为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下,1928年3月随吴佩孚在四川,直到1931年春,吴佩孚离川去北平。胡竞寰喜书画、篆刻,富于收藏,所藏书画作品收集在万扇楼主画册中,以扇面,册页小品画为主。

          1927年4月,吴佩孚兵败,率残部逃往四川,托庇于川系军阀杨森。7月,时值胡竞寰40岁生日,张大千作《面壁图》,题四言诗勉励友人胡晋藩。“三界飞升,只履是得,十年面壁,初愿竟成。”此诗中蕴含两个典故,一为“十年面壁”,相传南朝名僧达摩刻苦修行,终日面壁坐禅,静心潜修佛法,终成佛教禅宗始祖。一为“只履”,是张大千用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劝解友人放下执着,洒脱自在地面对现在的处境。胡晋藩后来将《面壁图》收进《万扇楼主画册》,为我们保留下这幅大千先生早期的佛禅绘画。

          张大千早期学画“由明末四僧入手,取法的范围亦多在元明以降之笔墨表现”。文人画以诗、书、画、印于作品中,寄诗情于画意,托画意来表达诗和远方,注重“简、拙、淡、雅”来凸显文人的高雅情趣。受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画影响,张大千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个阶段,《面壁图》是张大千师古学习阶段的心得力作。采用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用简略的写意笔画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出达摩面壁的自然形态,超凡脱俗的意境,构图线条简洁流畅,笔墨细秀空灵,结构疏密有致,风格秀逸清俊,气氛静谧清幽。

          1919年,张大千因未婚妻过世而“出家”松江禅定寺,得“大千”法号,在禅定寺的修行,是张大千与佛教的缘起。张大千师法的诸前辈,如“清初四僧”等,与佛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画本无禅,唯画通禅”的画僧艺术思想对张大千的佛教题材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8岁的张大千作《面壁图》推断,年轻的张大千从佛教艺术中吸收创作源泉,把画佛的艺术行为视为礼佛,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以及画诗中都有着佛禅之心的真切流露,通过创作佛禅绘画,实现随缘放旷、任性自然的情感寄托。

          (作者为张大千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