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聆听讲解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供图
近日,在山西太原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内,络绎不绝的观众围着整体“搬迁”至此的唐代恒州刺史郭行墓壁画低声交流,不时有人摆出壁画中人物同款动作俏皮合影。
“壁画中这几位1300多年前的古人,有的高举手臂,有的侧身直视,伸出两根手指比出我们熟悉的‘剪刀手’手势,非常独特。”讲解员告诉记者,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壁画中人物的手势没有定论,但自2024年1月该馆开放以来,“比耶”的壁画便成了馆内“网红”,吸引无数观众来此参观。
“之前在网上看到人们调侃,说‘剪刀手’果然是代代相传的,觉得有趣就来看看。没想到在参观的过程中,被馆内呈现的恢宏、厚重的晋阳历史吸引了,对太原有了新的认知。”太原市民张骁说。
据了解,晋阳古城曾是赵国初都、北朝霸府、唐代北都,见证了中国北方文明的演进。李渊起兵反隋、五代政权更迭等重大事件均与此地相关。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一把大火让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名城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晋阳古城的神秘面纱才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揭开。
“像这样时代漫长、范围广大而又突然毁弃的大都市,特别是城市遗址在毁灭后没有再遭受大规模的破坏,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遗址中都是很少见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馆长赵涛说,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对探讨中国城市布局演变和盛唐城建规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太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的突破口,全力建设展示晋阳风华的“博物馆之城”。如何将一座已经废弃于地下的城市生动呈现给观众,让古城在博物馆“重生”?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是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独特的设计。
2010年10月,晋阳古城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作为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打破博物馆常规布局,利用通长的建筑格局,采用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辅陈手段,以层层穿越的视角打造出一条“时光隧道”,讲述晋阳古城千年的兴衰史。
核心展览区以“晋阳雄異”为主题,以时间为序,设立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五个单元和考古互动区。历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多处城墙、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等遗址,出土了汉白玉佛像、金刚经残碑、鸱吻、经幢、陶瓷器等大批珍贵文物。在展馆中,观众可以跟随“考古工作者”去探寻、发掘,直观地感受并思考考古工作的内涵。
踏上展厅内的玻璃栈道,一侧是千年前的“古人”挑着砖瓦、泥土,用力夯实建造城墙的土堆;另一侧,“考古工作者”蹲在探方里认真记录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资料。在以考古体验为主的科普体验区,观众还能通过各历史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和建筑构件等,一窥历史的演变过程。除此之外,激光投影、动画、壁纸屏等大量科技手段和设备,将文物融入声光电的趣味展示中,立体呈现晋阳古城旧时风貌。
今年“五一”假期,晋阳古城考古遗址二号建筑基址和四号遗址对外开放预约,与博物馆展示内容互为补充、延伸,开启专业考古走向大众的新路径。据了解,二号建筑基址完整保存了寺庙建筑的平面结构,出土文物中既有经幢残段、精美石雕构件,也有日用瓷器与大量砖瓦。此前,博物馆制作了二号建筑基址复原模型,还原唐代北都的繁盛图景。
参观过博物馆和遗址区的观众王伟说:“比起过去只能单纯地观看复原模型和出土文物,现在可以把只剩建筑基址的考古遗址和精巧的模型真正对应起来,那种仿佛穿越历史的感慨和触动难以言喻。”
从遗址到博物馆,太原旨在让更多文物和遗址“活”起来,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赵涛表示,今后,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晋阳古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考古展览融合模式,搭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交流平台,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化遗产走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