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 230×150cm 纸本设色
熟悉东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追求的画家。这么多年来,凭借着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内在法则和秩序的深刻了解,东平已寻找到一种青绿山水的独特表达,把当下的文化、盛世的景色视为一种“物象”来加以塑造,并寻求其背后的深层关系。让青绿山水那古朴典雅、金碧辉映的艺术语言重新绽放,他腕下流溢而出的是一个明朗灿烂、青绿古雅的山水田园,呈现的是一个焕然一新、蕴涵丰厚的艺术家园。东平创作的许多青绿山水画都能给他者带来这样的暗示:阳刚、明丽、雍容、深厚,表面上看,它们来自色彩的气息特征,实际上,它们源于画家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青绿山水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在隋唐和北宋曾作为主要的山水画样式流行于宫廷,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演进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画家及不朽的佳作。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第一幅完整独立的青绿山水画卷,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皆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李思训首创大青绿及金碧山水一格,李思训的的《江帆楼阁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便是唐代青绿山水画盛极一时的例证。宋代青绿山水也有很高的成就,虽然北宋时兴起水墨山水,但也出现青绿山水的丰碑之作——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为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二人在继承李思训、李昭道大青绿山水画法基础上,汇入北宋文人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和情趣,为青绿山水增添了文人气息。元以降受文人画思潮影响,山水画家创作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青绿山水渐渐衰微,沉寂良久,但作为一种传统一直没有断绝过。近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何海霞、贺天健等都是青绿高手。福建画家杨启舆、林容生的青绿山水在画界亦享有盛誉。
在多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杨东平也一直致力于青绿山水的探索和创新。在东平眼里,青绿山水最适合表现自己身处的时代,群山叠翠,青绿相映,可直接展现一种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他由此提出了“盛世青绿”的创作理念。“盛世青绿”就是用古典的形态,描述当下的自然和情怀。既能吸收传统养分,又能拓展现代意蕴,“青绿为文,盛世为质”,
让色彩发挥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建构,并让自身的骨气经血融汇其中。“盛世青绿”既要凸显画家的主体意识,又能展现当下时代与文化的高华气象。
在杨东平的艺术世界中,青绿山水作品营造的主体意象就是青山、云彩和树木。山体结构借陈老莲铁线钩之笔,大多成斧劈皴形,雄浑奇峻;树木用展子虔《游春图》的点花法,使碧树掩映山间,树木像在山涯行走,怡然自得;天空以浅绛淡抹,营造出仙霞气象、水流之意。另外,在云水之法上,杨东平独创一格。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烟水云雾是烘托山势、渲染虚灵之境的重要元素。东平在他的作品中大胆勾勒环流状的“灵芝云”,使整个画面祥云盈绕,仙景灵异。山石之硬朗与祥云之绵柔,烟水之灵动与山体之雄浑,形成和谐的审美视觉。他善用流动的祥云,既是表现回荡的空间,也是更好地烘托实体青绿山峰的艳丽俊秀、伟岸超拔。
同时,东平的作品充满着明朗、清新的色彩,这也是他理想中的盛世色彩。这种色彩呈现温文尔雅、和平谦逊的气息,不是大红大紫的艳,也不是夺目刺眼的金光灿灿。他以明五彩彰施、善用工笔细勾慢染,甚至娓娓道来,无论是祥云还是天空,有一层“光的色彩”,表现出盛世下一派祥瑞气象,给人以苍松翠竹、扶花绿叶、原上青草及翡翠宝石等美好联想,透露出古雅、苍润、颇富生命活力的意境。观赏东平的山水画,我们似乎和画家一起,正放慢脚步,细细体味青山绿水、烟波云霭间所蕴含的明朗灿烂、雍容清雅的艺术韵味。
用眼睛看,用笔墨画,让色彩说话,让物象显灵,这是画家的生命常态。东平也不例外。但是,众所周知,哪怕是福州这样的南方城市,画青绿山水的何止杨东平一人?令人注目的是,在传统青绿山水千年之旅中,杨东平揆古察今,上下求索,他独标“盛世青绿”的高帜,探索绘画语言的创新,以坚实的创作标示自己在当代青绿山水画界的位置。他的作品具有个人化的语言和气质,像《山水清音》、《永远的武夷》、《阳耀华岳》、《紫气东来》等众多作品,既有青绿山水的明丽,又能传达画家个体的气韵,线条硬朗,设色浓郁,山石棱角分明,树木忽隐忽现,云彩结灵而居,呈现出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辉煌的景象。2014年11月,他应邀为中南海创作的《日出东方》青绿山水作品,选择武夷山题材,经过二个多月的精心描绘铺陈设色,无疑成为他盛世青绿的代表之作。东平的“武夷”系列作品,由于对地域山水文化的熟稔,加之画家本人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悟性,他已能在山石、草木、流水、浮云中发现自然恒古不变的生命力,并加以牵引、加以孵化,衍变为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符号。
自然是沉寂无声的,但它亘古都在;人是奔波忙碌的,可以说走就走。想来,在东平眼里,青山何以用得着留下痕迹?而人呢,只有一副傲骨,时刻却得努力争着绿意。由此而言,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身为画家的杨东平,为何近年来提出“盛世青绿”的创作理念。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生成于混沌之气中,气之流动生成万事万物。东平深谙此道,在他新近创作的多幅“盛世青绿”作品中,无论是祥云还是天空,无论是沟壑之地,还是峰峦之巅,我们都能看到一层光的色彩,用以表现盛世之下一派“高华丹耀,登瑞苍容”的祥和气象。当然,“光”的存在意味着所有生命的茁壮成长,“光”的存在也昭示着在我们无法探知的某个高处或远方所蕴藏着的秘不可宣的未知气象。对于东平而言,他才不管不顾,他只听从于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笔墨,你说他仅仅为了赞美也罢,或者说是为了臆造一种仙境般的幻景也罢,他就在那里,在山水间,在云深处,在遥不可及却又扭头便能听见回声的地方。
每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都是对古典的创造性继承和发挥,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借古开今”。东平也正是这样,活在当代,重新审视传统,思考着如何接续“古人”,寻求中国山水画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又不隔绝传统技法的丰富与内涵。东平的青绿山水画创作处在动态的发展中,这体现一个画家不断更新的艺术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近阶段的作品中,他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当下文化情怀的山水新样式。这种变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最近创作的青海藏区题材的作品中,如《紫气东来》一定程度上将水墨与青绿融合成了自己的一种绘画方式和语言,既超越了水墨写意,又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青绿山水。画面底下煜煜发光的天路,将对人的生命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重新融合起来,将不同文化的营养在与天地自然的共生中协调起来,以此获得关于自然及生命的更加深邃的理解。观察这种新的图式和语言,可以看到杨东平的山水画既秉承“盛世青绿”富丽高华的气象,同时在笔墨运用和意象经营上,也有了更深沉的文化气息以及关于自然与生命之思考的诗性内涵。
记得齐白石曾说过的一句话:“每个朝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线条,可以是被覆盖的,亦可以一落笔即得永生。”一种民族绘画或是个体画家,都有各自不同个性的画谱,简单也好,繁复也罢,要是没有灵魂,它就易磨损、易消失。
作为东平好友,我想把齐老的这句话送给他,仅从东平的天资、素养、品格及审美的追求来看,他应该会走得很远。也许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估量,但是,我认定,这样的祝福对于一个早已成名的画家而言,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由衷的期待,更多的时候,它更像深夜里的一盏火烛,能照耀四方。
(文/曾章团,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