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苏州工艺美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紫藤花开”校友日。特别欣喜的是,苏州工艺美院的四位杰出校友,在中国画画坛上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张铨、茹峰、徐惠泉、陈危冰的绘画作品将在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联袂展出,为校友日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他们是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78年复校后的第一届和第二届的毕业生。当时的学校校址在苏州博物馆旁的苏州园林博物馆里。那些年能考上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当年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他们学习的教室在拙政园,住宿在狮子林,当时学校没有标准的教室、素描教室、工作室、图书馆和运动场,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食堂。但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放学后、星期天,在苏州的古宅弄堂、小巷小河边,在古典园林,在菜场街头,经常会看到他们写生的身影。晚上,在昏暗灯光的教室里,都可以看到他们伏案临摹历代名家画作的情形。他们虚心地向当时的绘画老师吴䍩木、蒋凤白等虚心请教,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绘画基本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树立了坚定的信念。离开母校已经40多年了,当年的勤奋刻苦,已成为记忆,而今天的辉煌成果,却令人赞叹!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他们的艺术人生的奋斗之路。
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钟爱;他们追求卓越,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本着对传统的敬畏和信念的执着,刻苦研究历代名画家的风格和特色,探索并创新,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绘画风格,塑造了他们特有的绘画新语境、新观念和新技艺,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茹峰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核心,风格历经多次转型,构筑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语境,以画笔抒发对于天、地、人的感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语言体系,在继承吴门画派与浙派理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意识,注重画面结构重组与情感表达,形成“新文人画”风格。他通过学术研究、教学与创作实践,成为推动中国山水画当代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创作与理论结合,为传统文人画注入时代精神,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代山水画创作者的代表”。
张铨的艺术创作以工笔花鸟为核心,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独特的“当代院体画”风格。延续了宋代院体画的严谨与唯美,尤其是对草虫的细致描绘,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真情热爱和自然生命的诗意,展现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通过现代视角赋予传统题材新生命,通过中西技法的融合与哲学思考,为工笔花鸟的当代转型提供了范例。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被誉为“当代院体画的代表画家”。
徐惠泉的艺术探索以“水墨→彩墨→墨彩”为脉络,注重水墨韵味与重彩技法的结合。形成“色墨交融”的独特语言,凸显人物精神气质。通过彩墨融合与工写协调的探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作品呈现出工写协调,墨彩交融,淳厚隽永,端庄劲秀,灵动流畅、逸韵飘然之美,构建了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语言。其作品不仅拓展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维度,更通过理论总结与实践创新,推动了工笔重彩画的当代转型,成为江南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
陈危冰以“田园山水画”著称,其创作聚焦江南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细腻的晕染技法营造出温润平和的烟雨意境。将传统青绿山水与当代视觉经验结合,注重线条与色彩的融合,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营造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唤起现代人对农耕文明的乡愁,反思工业化进程中的精神归宿问题。这种创作理念既延续了明清文人隐逸田园的情怀,又赋予其现代社会的精神家园意义。成为当代田园山水画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