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湘绣四条屏文化探幽

        作者:张惠2025-01-24 09:52:47 来源:光明日报

            (1/2)四条屏湘绣之孔雀与大丽花

            (2/2)四条屏湘绣之凤凰与牡丹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红楼梦》中的苏绣“慧纹”与美食“茄鲞”并称双璧。但是,“慧纹”毕竟只是纸上描述。近日所见四条屏湘绣精品,可能为近代制作,让我想起了“慧纹”。其中除了本土花鸟,还包括海外风物。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提到,贾母的珍藏品中有十六幅“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贾母见多识广,品位高雅,她收藏的“霞影纱”,连出自“专管各国进朝贡奉”的王家的王熙凤都没见过。贾母欣赏音乐,要求“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她带着家人中秋赏月时吩咐,“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此,她所钟爱的这幅璎珞更是迥非凡品。“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学识文才皆高的翰林学士们甚至觉得,“慧绣”不足以道其精绝,因此特意命名为“纹”:“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

            这四条屏湘绣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艺术融为一体。每幅都是精心搭配的花鸟图,之间形成呼应,上面所绣诗句也并非拾人牙慧,而是紧扣画意独创。四条屏未标次序,然而,根据凤为皇后专属,明清文官补子一品为仙鹤,三品为孔雀,似可将其以凤凰、仙鹤、孔雀、雄鹰为序。第一幅为凤凰与牡丹:“彩凤双栖夸艳福 名花竞放喜连枝”,此诗虽表面未写牡丹,实际上用的却是李白诗句的典故。《杨妃外传》称:“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唐明皇命李白赋诗称赞杨贵妃之美,李白写下著名的三首《清平调》,其中之一分别以“名花”和“倾国”代称牡丹和杨贵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第二幅为仙鹤与月季:“鹤舞青松同不老 花荣四季得春长”。其中以“四季”点月季,又与“吉”谐音,而且仙鹤长寿,月季长春,可谓相得益彰。第三幅为孔雀与大丽花:“菊迎九秋花更丽 文呈五色雀屏开”。此诗用的是唐高祖李渊“雀屏中选”的典故,窦毅命求婚者每人射两箭,谁能射中屏上孔雀双眼,就把女儿许配给谁。《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第四幅为雄鹰与凌霄:“雄鹰得意冲霄汉 浩气凌空展壮猷”,其中用嵌字格嵌入“凌霄”,又与雄鹰搏击长空,气冲霄汉相辅相成。每幅题诗后用印章形式绣“湘绣”作为落款。

            《红楼梦》“慧纹”所绣为草书,四幅湘绣所绣诗句为行书。“慧纹”优长之处在于“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此湘绣也绣得勾踢、转折、轻重、连断都和书写一般。“慧纹”的主人慧娘本身精于书画,而此湘绣的绣娘不知来历;从“大红纱透绣”判断,“慧纹”为双面绣,而此湘绣为单面绣。从刺绣工艺上看,此湘绣不如“慧纹”,但是,“慧纹”只绣了折枝花卉,湘绣还绣有珍禽;“慧纹”上的诗词是古人旧句,湘绣上的诗句是扣合画意的原创。

            该四条屏绣品还体现了中西交汇的特点。其中既有中国传统花鸟,又有来自海外的珍禽异卉。花卉之中,第一、二、四幅的牡丹、月季、凌霄都产自中国本土。汉代即有牡丹之名。北宋名儒周敦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在吉祥画中,常用牡丹喻富贵。月季也起源于中国,因春夏秋冬开花不断故得名“四季花”。凌霄花更是在《诗经》中就已经被咏入歌,“苕之华,芸其黄矣”“苕之华,其叶青青”。

            然而,第三幅中的花卉却原产墨西哥,后来相继引种至世界各地,于19世纪末进入我国。它是菊科大丽花属植物,别名“大丽菊”“地瓜花”,国人在引进时取名“大丽花”,既谐音“大利”,又概言其品种繁多,艳丽多姿。因此,这四条屏绣品在诗中巧妙地嵌入了四个花名“名花(牡丹)”“四季(月季)”“丽菊”和“凌霄”,和四禽构成了富贵长春、吉利凌云的佳谶。

            第三幅中的珍禽孔雀也来自域外。初听令人不解,孔雀不是源于中国本土吗?东汉杨孚《异物志》中即记载:“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唐代韩愈《孔雀》诗描述:“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然而,中国独有品种是“绿孔雀”,从宋到清绘画中一般所表现的都是绿孔雀,如北宋崔白《枇杷孔雀图轴》、晚清吴昌硕《芍药孔雀图》、晚清任伯年《牡丹孔雀图》等。偶然绘制“蓝孔雀”还是因其罕见,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哈密进贡孔雀,乾隆帝命画家绘之,并作《孔雀开屏》御制诗题上,七月十二日《活计档·如意馆》记录:“著郎世宁画开屏孔雀大画一轴,补景著方棕、金廷标合笔,用白绢。”该《孔雀开屏图》长328厘米,宽28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的就是尾屏一开一敛的两只蓝孔雀。

            绿孔雀和蓝孔雀差异巨大,在珍稀程度上,绿孔雀是中国的原生孔雀,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是绿孔雀,清代官帽上的花翎也来自绿孔雀。但它现在仅存于云南省,种群数量不足500只,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EN)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入附录Ⅱ,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度濒危物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大约在汉晋之际传入我国西域,数量众多,《魏书》载:“土多孔雀,群飞山谷间,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其王家恒有千余只云。”蓝孔雀种群数量稳定,被评为“无危”物种。

            两者在外貌上也有较大差异。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动物,鸣声高而洪亮,羽冠为紧密高挺的簇状,脸颊为鲜黄色,胸颈部的羽毛呈鱼鳞状故又称“龙鸟”,毛色为金属绿色,雌鸟除了没有华丽的尾屏外,其余各处几乎和雄鸟一样华丽。蓝孔雀体型相对矮小,叫声似老鸦,羽冠为散开的扇状,脸颊为白色,胸颈部的羽毛呈丝状,毛色为金属蓝色,雌鸟全身灰褐色。

            第三幅绣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绣的是一只混血孔雀。冠、胸颈为蓝孔雀,翅、屏为绿孔雀,为何会如此?因为绿孔雀和蓝孔雀虽然外形、性情相差巨大,但没有生殖隔离,两者生下的后代也有生育能力。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伯丁夫人(Mrs Spalding)首次尝试将蓝绿两种孔雀杂交,所得混血种因之得名为“斯伯丁孔雀”(Spalding peafowl)。

            该绣品可能诞生于何时?其中的大丽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广泛种植;“斯伯丁孔雀”的创造者斯伯丁夫人的生卒年是1882—1959;第一幅题诗“彩凤双栖夸艳福 名花竞放喜连枝”。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福”也是平声,似乎平仄失对了,但“福”实际上是入声字,因此平仄无差。然而,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审定,1919年以《‌国音字典》的形式正式公布的老国音,在1932年被‌新国音取代,标志着入声在标准语中的消失。

            综合来看,该绣品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问世。“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这个时期正处于鼎盛期。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湖南并非沿海地区,却在绣品中表现了海外珍禽名花,既可见中西交流的繁盛,更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日新又新。

            (作者:张惠,系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