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马忠贤,1955年生于安徽宿州,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擅长中国画人物,兼攻山水,亦涉及版画等艺术门类。
展览与奖项:
2018年3月,作品《戏剧人物系列》参加戏韵丹青·第二届水墨戏曲人物画八人展,国家大剧院主办。
2017年9月,作品《中国戏·棋》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10月,作品《老戏票》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9年10月,作品《戏》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9年10月,作品《火烧赤壁》入选江苏省美展,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9年6月,作品《老戏票之一》获得十九届全国版画展提名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6年5月,作品《中国戏》获得安徽省人文社科艺术类三等奖。安徽省政府颁发。
2004年10月,作品《徽班谱京韵》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美展二等奖。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3年5月,作品《中国戏之三》获得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2年7月,作品《中国戏之二》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7月,作品《中国戏之一》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9年10月,作品《皇陵故道听花鼓》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美展二等奖,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7年5月,作品《中国戏》入选全国首届人物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4年10月,作品《彝乡醉影》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3年10月,作品《徽乡遗韵》获得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92年9月,作品《鸿门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89年10月,作品《远古的幽灵在呼唤》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二等奖,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1985年5月,作品《三顾茅庐》入选全国青年画展。
以画入戏 日涉成趣
——趣说马忠贤的戏画
文/程波涛
戏画,又称“戏曲画”,以戏曲舞台人物为表现题材的人物画。作为戏曲、绘画、书法相结合的绘画题材,戏画为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与传播媒介。而作为国画中人物画的小分科,戏画并非是对戏曲物态的生硬照搬,它又使戏曲人物形象有了在视觉平面中演绎和再塑造的可能。戏画的创作,不能游离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个性,画家要善于将戏曲人物的写实性与戏曲场景的虚拟性,真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要求戏与画之间维持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创作时要“意在笔先”和“心中有戏”。而要想画中有韵味,必须使画中有戏、有趣。在当今以戏入画的画家中,画中有戏、有趣的善画者,马忠贤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马忠贤是一位出道较早的画家,其绘画创作涉及国画、版画和综合材料画等画种。他的戏画注重传统绘画的书写性和民间美术的朴拙意趣,戏味十足。本文简要分析马忠贤戏画的画趣。“趣”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美学范畴,远非三两言所能尽述。关于艺术视角的“趣”,不同人见解亦不同,陶渊明诗云:“园日涉以成趣”;袁宏道:“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我非善说者,但是,就马忠贤画“趣”的理解方面,本人应该算是观其画,且能“应目会心”之一、二的人了。马忠贤的戏画,一图一戏,就审美情趣上看,主要有生趣、拙趣和真趣。
一、拙趣
戏画中的拙趣是一种无法掩饰的天真之趣,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笔墨性情之流露。绘画拙趣的绝妙之处,经常表现为一种无意为之的“不似之似”和变形、夸张和装饰之美。马忠贤先生戏画中的拙趣,主要现在戏曲人物的眼、手、身、法、步的造型、笔墨和色彩的运用方面。在他的戏画中,画家刻意回避写意人物画中常见的格调之脱俗和技法之熟练,而是在笔墨情趣中探寻一种“语言”的生涩和朴拙之味。
例如,在《校场比武》中,面部和服饰部分色彩留有些许的空白,有些则是有意识地将色彩溢漫在形体之外,从而造成一种落脱的古拙感和随意感。而画面右下边持三股钢叉之稚拙的动作和范式的造型中,能见到该人物招架时的吃力,其胡须染为大块红色一则显出其处于下风、劳累不支,二则也为单调的画面增添亮色,并在视觉上压住了画面右边的重量。整幅画作朴拙中透露着几丝雅趣。《项庄舞剑》等作品也是人物造型范式感强,稚拙味足。而正是这类寓巧于拙,寓庄于谐,寓雅于俗的处理手法,给人以自然质朴,无雕琢痕迹的轻松、浑成之感。
二、生趣
戏画中的生趣,应是一种入情入理的“戏味”。戏画是表现瞬间的、可视的静态艺术,不是能够在时间中展开的,若想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作品带有生趣的戏味就显得异常重要了。而这种生趣,即是在简洁的形象中,如有不尽意之处,只能通过观者自己来想象、补充和完善。戏画的趣,并非重形,而是更重神、重生趣(戏曲之趣)。本人认为这种“生趣”的表现是主要是通过画家简练概括的笔墨,准确地捕捉到戏曲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高明的戏画家总是擅长表现出人物的“活态”,抓住情节和人物最为精彩而紧张的“刹那”,集中凸显“戏眼”和“戏魂”。戏画也是心画,尽管戏画的笔墨是自由的,但要求画家主观感受强烈,以便通过简练的笔墨,传神地刻画出戏曲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特征。
马忠贤戏画的真趣,主要体现在笔下的戏曲人物生动形象,诙谐有趣,入情入理。在《吕布戏貂蝉》中,人物的比例失调,设色简淡,但是,却传神地刻画出吕布初见貂蝉时的神魂飘荡、难以自持的神情;貂蝉面含羞涩、矜持,而且嘴角有一丝厌恶与不屑;董卓的奸邪、残暴之相和阴险毒辣的性格,以及王允的忠厚神情与机智心理。画幅中人物形神得以恰当的体现,气氛渲染合理,用笔简练,用墨活脱,刚柔相济,无声胜有声,戏味十足。人物复杂的心态和戏曲情节的冲突。这些细节的处理和整体的把握,足以见得出马忠贤对戏曲内容、思想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剧中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的分析和揣摩,从而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生趣盎然。
三、真趣
真趣,实际上也是天趣的一种再现。马忠贤的戏画质朴自然,笔法洗炼,造型生动、惟妙惟肖,人物的动作深情呼之欲出,画家很少注重西画的透视关系,以中国画常用的意笔挥写,寥寥数笔,戏意尽出。在戏画《四杰村》的构图中,画家通过圆形构图,将四人框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这样不仅烘托了打斗场面的紧张性,也为强化了戏曲情节的冲突性和打斗的对抗性,给人以紧张、震撼之感。作品极富艺术张力,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而这似乎与真实的舞台戏有过而无不及。而这种真是一种艺术的真。正如戏曲艺诀所云:“不像不成戏,真像不算艺。悟得情与理,是戏又是艺。”马忠贤的很多戏画,人物的性格生动传神、呼之欲出。画家擅于将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繁与简、有与无、开与合等关系的处理上做了辩证的兼顾。在创作中,他通过不同戏曲情节中人物的表情刻画,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和心理,而且对于空间场景也有示意作用。
总之,马忠贤先生的戏画总能欣赏者以很多戏里戏外的联想。他的戏画是与传统的写意画也有一定的差异,以戏画人物的造型动作主要围绕戏曲的场景和情节展开。在戏画创作中他善于当抓住包括人物的眼神与心理的表现,以及最凝练最富变现力的瞬间元素,从而使其戏画入情入戏,逸趣横生。作为一位戏画创作者,他的戏画无疑是一种融入文人审美情趣和戏曲情结的人物画样式,而这种再现戏曲和国画神韵的绘画形式,以静观的形式展示动态的效果,建构在传统舞台戏曲情境基础上的可视、可感、可欣赏的人物形象,将戏曲情节虚拟性与绘画的写意性进行二度创造的结合,给人的享受亦是多元而丰富的。
笔者和马老师相识已经20余年了,在交谈中,得知他的戏画经过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开拓意义和价值所在,意义的融合他的戏画笔墨简练,可见,优秀的戏画不仅为戏曲的推广和传播起到推助作用,也成为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绘画主题。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含蓄而能自持,余味无穷之感。
程波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