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胜温画卷》: “一带一路”上的艺术瑰宝,多元交融的生动画卷

        作者:杨泠泠2024-09-13 08:41: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胜温画卷(局部)

            大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彝族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纳入秦王朝管辖。汉武帝时期,此地设置了4个县治,成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纽带,被誉为“亚洲十字路口的古都”。

            《张胜温画卷》是宋代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绘画艺术作品,是画工张胜温于公元1180年绘制的一幅展现大理国礼佛盛况的绘画佳作。画卷总长16.36米、高0.34米,纸本、设色、贴金、册页装,呈134开(文字6开,绘画128开)。根据艺术史家、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的研究,画卷内容分为“大理国利贞皇帝礼佛图”“诸佛菩萨众像图”“十六国主众像图”3部分,完整呈现了628尊佛像及世俗人物,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绘制而成的巨型佛像卷轴画,故又被称为《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镇院之宝之一。

           

            精湛的艺术价值

            《张胜温画卷》内容集人物、动物、山水、佛像为一体;构图巧妙,画面精美,绘画手法柔畅清晰;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唐宋绘画大家吴道子、武宗元影响,深得“神慕张吴之遗风,怜武氏之美迹者”的高度评价。在吉祥动物描绘方面,虽然只是白描,但是线描刚劲潇洒,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山水巍峨壮丽,灵秀飘渺。整部画卷大气磅礴、酣畅有序,疏密得当,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之杰作。

            从《张胜温画卷》的题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它的传世经历。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玉珉的《南天瑰宝世无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全解读》:“据《画梵像》卷后大理高僧妙光盛德五年(1180年)的题跋,知此画卷乃出自大理国画师张胜温之手。”本卷引首乾隆题云:“……知此图在明洪武间,初本长卷,僧德泰藏之天界寺中。至正统时,经水渐渍,乃装成册,不知何时,复还卷轴旧观。”检视卷后明代题跋,以及卷中人物法相的构图区分和卷后题跋的行距,知道本卷原来的装裱形式应为册页。明洪武年间,此大理画册为南京天界寺藏主东山所收。东山亡后,此册流落他所。后又由东山上人的再传弟子镜空法师购回,藏于慧灯寺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慧灯寺遭遇水患,洪水骤涨,抢救不及,此册浸渍,装裱脱落。镜空法师遂请人仍采册页形式重装。根据卷末最后一则题跋,明天顺三年(1459年)此大理国画册仍藏慧灯寺中。入藏清宫时,此册已改装为长卷形式,明天顺三年以后流入清宫之前,《张胜温画卷》至少又被重新裱过一次。清中期,它成为乾隆皇帝珍爱之物。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藏于故宫的《张胜温画卷》南迁,曾于1944年在重庆展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后辗转漂泊至台湾。

           

            丰富的文化内涵

            《张胜温画卷》涵盖观念、传统、习俗、文化、宗教、艺术等维度,是研究宗教史、民族史和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大理国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从南诏中期密宗传入至大理国,佛教极其盛行并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巩固政权的工具。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宗教文物大都与佛教有关。据《南诏野史》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智廉,南宋宁宗庚申庆元六年即位……使人入宋求大藏经1465部,置五华楼。”充分说明佛教在大理国时期的兴盛是空前的。大理国在历经300余年的时间里共有22主,其中就有9位“禅位为僧”。在大理宗教文物中,塔藏文物最丰富。1925年大理地震,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掉落下许多文物,有铜器、经卷、铜佛像数尊,但大多数已流失到国外,曾经“有7尊观音像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过”。1981年由大理州博物馆再次负责对三塔进行维修,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出土的65件大理国时期的菩萨像中,观音像就有60件之多”,可见观音信仰在大理的盛行。

            观音是最早传入云南的佛教造像之一,也是最受尊敬的神祇之一。在大理,阿嵯耶观音是最多、最为信奉的造像,这与传世的佛教画《南诏图传》中所绘“观音幻化”“祭铁柱”等佛教传入南诏的神化故事有关,成为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并把梵僧作为观音的化身,尊奉为“梵僧观世音”,阿嵯耶观音被奉为“建国圣源观世音”。李霖灿通过研究,把《张胜温画卷》分为136幅,其中21幅与观音有关,约占全画卷的六分之一,有4幅观音菩萨最具大理地方特色,是大理特有的观音图像。第58幅“梵僧观音菩萨”从舜化贞劝文看,此尊菩萨属阿嵯耶观音化现的梵僧。画面所绘观音为半跏坐在一磐石之上,头戴缠头,一手施无畏印,另一手托乞食之钵。两侧各立一仙女,一人手持方金镜,另一人则执铁杖。梵僧前跪着两人,皆合掌礼拜,这与“观音幻化”和“祭铁柱”传说相吻合。第86幅“建国观音菩萨”即梵僧观音,他与梵僧观音相同,身穿僧服,头戴缠头,圆光之上有阿嵯耶观音立像,说明梵僧本属阿嵯耶观音之化现。在观音像身后绘有耕作图(即《细奴逻耕于巍山之下》),手持方镜和铁仗的二仙女立于观音像两侧;在观音右前方是文官罗傍和身披虎皮的猛将,这幅图显然以南诏传说为蓝本。第99幅“真身观音菩萨”根据《南诏图传》和舜化贞劝文,《张胜温画卷》中的这尊真身观音就是传说中的阿嵯耶观音,虽然这尊观音像在造型和服饰方面极为特殊,但在大理造像中却有着为数不少的与此相似的作品,其风格特色为宽肩细腰,下体窄瘦,璎珞环颈,鼻子扁塌,嘴角宽阔;上身袒露,胸有二纽珠示乳;双臂带钏呈三角状,下着褶裙裳,两腿直立,姿态僵硬,完全与阿嵯耶观音特征一致。第100幅“易长观音菩萨”下有龙座,立于莲华之上,华盖下站着一位观音菩萨,左手执柳枝,右手持净瓶;其衣着保守,身披璎珞,左右各立一胁侍菩萨,前有一佩剑天王和半趺坐的菩萨。观音在大理备受崇敬,视为建国圣源,并将国主段易长(段政兴)之名加于观音之上,以示大理国主为观音。

            在《张胜温画卷》里,还包含显教观音4组,诸如普门品观音菩萨造像,是常见的一种显教观音图像,源于5世纪的印度。其中第91幅“南无寻声救苦观音菩萨”无论造型、姿态、服饰都与唐宋菩萨相似,面容秀美,体态丰盈、端庄,手持数珠,足踩莲瓣,涉水而过。第101幅“救苦观音菩萨”整幅画面以点苍山为背景,前景是一条河,此图像均与《西洱河记》有关。密教起源于印度,始于公元7世纪,13世纪初在印度本土衰落,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国。在《张胜温画卷》里,密教观音有11幅,占全画卷二分之一。其中第103幅“11面观音菩萨”就是典型的藏密观音像,有16臂,结跏趺坐,两侧天人礼敬,极为庄严;其上方是雷、电、云神,下方两列供养人皆为南诏帝。

            洋洋洒洒的《张胜温画卷》可谓“精湛的艺术、辉煌的巨作”,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过程,而且画卷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兼收并蓄中原文化之精华并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如梵像卷中绘制的“易长观音”,这种将国主名加于观音之上,正是源于东南亚的天王信仰,形成大理文化独特的宗教形式,孕育了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风貌,充分反映了宋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对于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