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新中国设计——见证75年来社会发展审美变迁

        作者:厉亦平 实习生 沈秋妍 2024-09-28 17:22:07 来源:美术报

            (1/5)展览现场

            (2/5)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敦煌藻井图案内页 1953年

            (3/5)常沙娜等设计 景泰蓝和平鸽大盘 1952年

            (4/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 北京火车站 1959年

            (5/5)天津照相机制造厂生产 幸福型照相机 1956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75年前,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那个既充满希望又布满挑战的时代,新中国的设计事业在不断的探索中稳步起步,逐渐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

            9月23日,“为新中国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开幕式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馆名誉馆长杭间先后致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接受藏家(洪涛及李克瑜学生刘卫)的捐赠意向协议。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中国的设计意味深长。许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了展览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聚焦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现场式的历史再现和史实还原,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第二,注重设计的功能和伦理特征,深入经典性与日常性、群体性与时代性、民族形式与多元探索等的讨论,充分体现民族情怀和人民伦理,这种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情怀都指向独特的民族化设计道路。

            同时,这次展览把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收藏进行了很大的开拓,扩大了中国现代设计的收藏,以完善原来的世界设计收藏系统和中国传统设计的历史研究,基于文明互鉴的语境上来讲好中国设计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

            设计的“第一次”

            本次展览汇集全国40个借展方的珍贵藏品,展出500余件/组实物和历史文献,涵盖建筑、工业设计、手工艺、服装和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回顾新中国早期设计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现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和精神内涵。

            新中国诞生以来众多“第一次”的设计在这里一一呈现,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除了国旗、国徽、人民币、人民大会堂等,还包括了常沙娜等人设计的“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景泰蓝系列制品、祝大年设计的新中国第一代国家级用瓷“建国瓷”、“新中国第一个春节与新年画运动”、“新中国第一外贸展会”以及“新中国第一个国家馆”等等。

            难得一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浮雕过程稿、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及沟通书信(包括梁思成致彭真信及林徽因至梁思成信)、杭州西湖的规划图纸以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图等珍贵资料等,也在尘封数十年之后重新面世。

            如韩绪致辞中所言,在这场展览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是如何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共同塑造了国家形象的符号与空间;他们如何在匮乏、技术不足和劳动力技能有限的条件下,确保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又是如何借助国际援助,发展自主设计,并最终实现出口替代;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他们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日常伦理的新认知;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新理念相融合,将曾经仅供皇室的工艺转化为百姓的日常用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简化字、图形设计和文艺出版等方式,推动社会美育的启蒙和全民扫盲工作。

            展现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

            和精神内涵

            本次展览分为五大板块,全面呈现了新中国设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形象与人民叙事”版块,除了国家象征符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感的建筑和场所,如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些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手稿,还根据图纸还原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模型。这些标志性建筑塑造了新中国庄严而富有力量的国家形象。承担了对现代主义设计语言进行跨文化转译的工作。

            在“积极的工业化”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看到“一汽”“一拖”等相关的重工业设计成果之外,还有五十年代的日用工业设计,如熊猫牌1502国宾收音机等“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的系列产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幸福牌照相机、无敌牌缝纫机等。这些如今当代年轻人已经很少见到的家庭用品,在那个年代承载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幸福追求。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建设进程中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和“西湖改造”无疑是杭州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案例。“人民的西湖”理念在这一时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景观和空间,现代公园和传统园林的理念在碰撞中,让西湖成为了全民共享和文化记忆的宝藏。此外,“生产城市与人民空间”板块还展出了新中国时期丰富的建筑设计内容,这些建筑项目犹如一部生动的史诗,展现了新中国在展示自身形象、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社会生活与日常感知”板块则聚焦人民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昂扬的生活姿态。我们也看到了,七十年前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肩负起保障民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用“设计”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共同目标、日常伦理的新感知。

            有别于实物和模型的展示,“设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板块收集了大量生动的文献和书籍。《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图案基础》《染织图案基础》《书籍装帧艺术简史》等新中国时期出版的工艺美术教材,注重传统振兴与史脉梳理,显示出新中国时期设计教育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体系的基础。

            对新中国设计源头的崇高致敬

            杭间表示,这个展览无疑是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五周年的重要展览,但它首先是个学术性展览,和一般的庆祝展有非常大的不同,它是真实地用科学理性的方法来回望那一段历史,反映出设计史学者对于中国现代设计史的叙述体系的建构,以及描述逐渐形成自己观点的成果。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新中国早期设计历史的一次深情回顾,更是对新中国设计源头的崇高致敬。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限创造力和澎湃激情,同时也为今天的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据了解,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承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画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协办。特展将持续至11月15日。观众将在这个设计的历史宝库中挖掘到更多惊喜,刷新对新中国早期设计的原有印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8(s)   7 queries